曾有人從歷史發展的觀點,認為台灣的金融版圖是從三張拚圖組成。第一張拼圖是日據時期留下來的金融機構,第二張是在大陸設立,隨國民政府來台復業的金融機構,第三張則是光復後在台灣設立的金融機構。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Bank3.0乃至Bank4.0的時代已然來臨,銀行指的已「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一種只要藉由網路連結即可進行的金融行為。到銀行臨櫃辦事即將成為一種歷史,為進一步瞭解台灣百年來的金融發展,我們特別找了中國科技大學財稅系助理教授張怡敏,來為我們介紹台灣的金融發展史。
台灣過去並沒有銀行,銀行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後才設立的現代化金融機構。清代時的金融機構為「媽振館」,「媽振館」係由英文merchant翻譯過來,主要由廣東、廈門、汕頭等地商人所組成,其角色介於洋行與本地茶商之間,仲介外國資金與本地商品,因此兼具貿易與金融貸放的功能。
曾有人從歷史發展的觀點,認為台灣的金融版圖是從三張拚圖組成。第一張拼圖是日據時期留下來的金融機構,第二張是在大陸設立,隨國民政府來台復業的金融機構,第三張則是光復後在台灣設立的金融機構。循此觀點,台灣的金融版圖必須要再加上第四張拚圖,也就是一次金改後整併的金控公司,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拼圖。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1895年,日本大阪中立銀行在基隆設立「大阪中立銀行基隆出張所」,「出張所」指的就是辦事處,這是台灣第一家現代化銀行。由於日本政府剛開始對於在台設立銀行並不熱衷,後來為了便於在台發行貨幣、支持台灣產業以及推動南進政策等目的,日本國會於1897年通過台灣銀行法,1899年成立台灣銀行。貨幣的發行代表主權宣示的開始,台灣銀行成立後,媽振館的角色逐漸地被取代。
台灣銀行法通過後,在台日資也跟著集資成立台灣貯蓄銀行,這是台灣金融史上的第一家民營銀行,也是現今第一銀行最早的起源。由於台灣貯蓄銀行以儲蓄業務為主,當時的股東們為了增加收入,一度想要增資轉型為商業銀行,卻因碰到日俄戰爭而作罷。1910年,阿猴地區(現今之屏東)成立了台灣商工銀行;1912年,台灣貯蓄銀行與台灣商工銀行合併為台灣商工銀行,這是台灣金融史上的第一個合併案,台灣商工銀行也成為了當時民營銀行的領頭羊。
1905年成立的嘉義銀行及彰化銀行,其成立背景都是因為日本政府實施地租改正制度,地主們利用政府收回大租權的公債補償金做為主要資本而成立的銀行。嘉義銀行後來於1923年與台灣商工銀行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