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從小就被灌輸「休息就是偷懶」的觀念,認為「沒在工作就是浪費時間」。上班時休息,不只違背我們被教育的觀念,更不見容於多數公司的文化。
當我們將「中場休息」這個概念介紹給金融機構的交易員時,大家都露出不可思議的眼神:「別開玩笑了,你知道我們每天的工作情形嗎?早上八點半坐到螢幕前,一直到下午四點收盤為止,連站起來的時間都沒有了,怎麼可能休息!」聽起來大家都認為有效的休息需要很長的時間,但事實上,問題不是時間的長短,就像工作時間長不代表生產力就高。
大多數人都不了解休息的好處,也未曾真正執行,因此都不得要領。事實上,我們可以透過有系列的訓練有效休息。以職業網球選手為例,他們會養成一種非常精密的習慣,在比賽中的每一分之間(約二十到三十秒)減緩心跳,也就是在得(失)一分後,要讓心跳從一百五十幾,降低到一百二十幾,準備迎戰下一球。這是非常有效率的休息。球賽中懂得如何休息的選手,絕對占上風。
我們的工作,包括協助客戶在職場中運用各種方式在很短的時間內休養生息,例如只要規律地深呼吸,就可以可放鬆身心、撫平情緒。吸氣的時候數到三,吐氣時數到六,只需要三十到六十秒就可以大大消除緊張與壓力。
幾千年來,打坐的人都深知這個道理。它最基本的好處,是可以消除壓力、放鬆身心。知名坐禪專家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進行過一項研究,邀請二十二個達到焦慮和恐慌症標準的人,透過「靜觀打坐」來減壓。在持續的追蹤下,當中二十個人的焦慮明顯降低,而絕大多數人的恐慌症狀也消失了。
深呼吸、打坐、聽音樂或看小說,都是「靜態」的休息,可以降低身體的活動。「動態」的休息,則是讓身體動起來、加速心跳,例如有氧運動、重量訓練,或是強力瑜珈。
要說服工作量很大的人透過休息來提升工作效率並不容易。馬克是一家大製造廠的財務長。我們遇到他時,該公司正經歷非常嚴重的財務危機。他在我們的第一次會議上說:「休息聽起來是很好,但是面對這麼大的工作量,我寧可多工作一小時,而不是多睡一小時或花一小時運動。也許我在第十二個小時的工作效率不如第二個小時,但總比沒有這第十二個小時好。」
說得再多,不如讓客戶直接體驗有效,所以我們建議馬克每天下午安排一次較長的休息(並觀察這麼做對自己的影響),然後在接下來的時間內全心工作。
馬克告訴我們:「我決定測試一下這個方法,每天下午兩點半休息三十分鐘,請助理不要讓任何人打擾我,還有如果我因為什麼事耽擱到這時間,也要提醒我。這段時間內,我會一個人到外面散散步,並刻意想一些跟工作無關的事—坦白說,我沒有每天都成功,但大多數時候都能做到。我很喜歡在外面的時間,散步時也意外想到一些好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