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不見得公正
除了沒想清楚「民主審議」和「球員兼裁判」的關連,在反對學生參與課綱審議的意見中,也有一些對「專家」的誤解。例如全國校長協會理事、新北市竹圍國小校長林素琴就認為:
『教育部推出的課程審議委員的現行結構,會讓全民嚐到「政治凌駕專業」的苦果。審議大會的學生代表除了由行政院提名,還要經由立法院推舉「社會公正人士」審查通過才能擔任。環顧行政院所有部會的委員會,從未見如此程序繁瑣的遴選和聘任過程。
由此可見,我們對於這些被推舉出來的人普遍存在專業不信任,也擔心他們在制定政策時,很難做到「無我」,提出的建議恐怕夾帶私利或意識形態動機,這樣修訂出來的課綱真的是好的嗎?』
在林素琴眼裡,「專家」似乎就是公正的:比起一般人,「專家」在參與政治討論時,更不會出於私利或意識形態動機表態。然而這是真的嗎?我們已經討論過,身為第一線的教育專家,老師跟課綱也可能有利益上的關係。在臺灣社會,我們也不乏專家出於意識形態對課綱提出意見的例子,例如搶救國文聯盟。林素琴這種把「專業意見」中立化的看法,我擔心,反而會更讓我們無法處理複雜的社會爭論,並且對專家賦予過度信任。
民主不是信任遊戲,而是不信任遊戲,不管是誰,我們都不該假定他大公無私,能做出公平決定。相反地,我們應該持續監督所有代替我們提出政治意見和執行政治決議的人。
民主是玩真的
除了讓課綱審議更周全、更有正當性,我認為,學生課審委員的存在,有另外一個附加價值:讓學生更相信民主是玩真的。
在我受教育的經驗裡,有許多教育設計應該是要讓學生實習民主,例如開班會、選股長。但在實際執行上,這些大多是玩假的:班會討論的是無關痛癢的題目,而股長只是老師的志工,連學習型助理都稱不上。要實習民主,我們要玩真的:讓學生體認到,他們做的政治決定,真的會在那些重要的層面上,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生活。在這種觀點上,學生審課綱是一種公民教育,它讓學生知道,他們可以參與民主,而且是玩真的。
讓學生知道民主是玩真的,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如果認為民主是玩假的,未來的公民就不會對民主有期待,不會抱持熱情和嚴肅的態度參與,這樣一來,就會降低公民參政的力道以及臺灣民主的健全程度。著眼於此,我們該做的不但不是把學生排除於課綱審議之外,而且還應該盡力保障:在聚集了學者、老師、家長、學生等人的課綱審議會裡,學生並不會因為社會和政治經驗的缺乏而被矮化和忽視。我們應該盡力保障讓學生體會「民主是玩真的」的機會。
更多討論,請見公視《青春發言人》公視兒少頻道每週六18:00、公視13頻道每週六18:15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