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充滿圈圈槓槓的韓文字,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早在600年前,韓國人原本也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以隔壁中國的漢字為書寫工具,但不同的文法結構、對不上的發音,種種問題一直困擾著韓國人,直到朝鮮王朝的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在那之前的韓國受到中華文化影響,看這長期下來語音和文字意思無法相通,於是世宗大王就決定要來當韓國倉頡,創造屬於韓國人的文字……。
而這個故事近期也被拍成了電影《王的文字》,由主演《我是一個計程車司機》、《寄生上流》的韓國影帝宋康昊飾演朝鮮王朝「一代明君」世宗大王,探索韓國文字的奧妙起源。
漢字=貴族語言
韓半島雖有自己的語言系統,但卻沒有文字系統,而受到中國統治影響,自從漢武帝時期便傳入韓國,作為官方書寫語言,不論是詔書或是四書五經都是以漢字書寫。然而,語言和文字的意義不相通、差距甚大,長久以來造成諸多不便,加上一般百姓沒受過漢字教育,只能說不能寫,對文化交流與發展十分不利。
「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爲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耳。」
世宗大王一心想讓朝鮮臣民學習更多新知、讓所有人都能表達意見,於是在1443年召集了一些學者,打算創造一套文字系統讓所有朝鮮人民都能輕鬆學習,於是有著「教導百姓正確字音」的《訓民正音(훈민정음)》就出現了。
世宗大王一個人的戰爭
世宗大王花了三年的時間制定出《訓民正音》,是一套有別於表意漢字的表音文字系統,是根據天、地、人以及陰陽五行所創造的,子音更是對應了人體口腔結構。有一說是受到佛教梵文影響,當時精通梵文的信眉大師也參與造字,不過這樣的說法在韓國史界也有許多爭議,有人認為這套文字是世宗大王召集儒生所創,也有人說信眉大師才是其中的關鍵角色,兩種論點支持者也紛紛搬出不同的史料打臉對方,而這個爭議也隨著《王的文字》這部電影在韓國越演越烈。
但是制定出《訓民正音》的這三年世宗大王都在被罵,因為在那個時候,中國仍然是世界中心,其文化更是深深影響著東亞國家,朝鮮更是自詡「小中華」,儒者和兩班貴族都擔心如果改用訓民正音而不用漢字會被當作「夷狄」,像是蒙古、西夏、女真等「蠻族」,因此遭到了強烈的反對。
最後,世宗大王在與反對者的協調中各退一步,官方語言仍然是漢字,但訓民正音可以與漢字並用,而貴族之間的私人書信、地方官員及普通百姓也都可以用訓民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