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幸吟專欄】823波羅的海之鏈30年—我的台北視角

2019-08-02 09:00

? 人氣

里加老城廣場的地磚,刻著波海之鏈的腳印。(圖/謝幸吟提供)

里加老城廣場的地磚,刻著波海之鏈的腳印。(圖/謝幸吟提供)

2019年6月10日台北市議會總質詢,市長柯文哲答覆議員對於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看法時表示,希特勒跟史達林也曾簽過《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他的態度是「國家如果不夠強,簽什麼都沒有用」。我自己是第一次聽到政治人物以《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回應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發展或和平協議簽署,不同於以往兩岸關係,較常討論兩韓或兩德模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圖/謝幸吟提供)
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圖/謝幸吟提供)
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大門口的信箱。(圖/謝幸吟提供)
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大門口的信箱。(圖/謝幸吟提供)

今年8月23日,是波羅的海之鏈30週年紀念。200萬人手牽手,跨越三國首都、長達600公里的運動,在愛沙尼亞塔林、拉脫維亞里加、立陶宛維爾紐斯如火如荼爆發那天,正是《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50年的日子。這個條約,使波海三國苦難獨立之路雪上加霜。條約是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與蘇聯外長莫洛托夫( Vyacheslav Molotov)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簽署,雙方也簽了《秘密附加協議書》。根據條約與密約,德蘇瓜分波蘭,蘇聯搶奪芬蘭11%的國土,占領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北布科維納,還併呑波海三國。簽約後不到兩年,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計劃(Operation Barbarossa),進攻蘇聯,德蘇戰爭爆發。

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枝頭紅葉嵌入白雲。(圖/謝幸吟提供)
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枝頭紅葉嵌入白雲。(圖/謝幸吟提供)

二戰結束,1946年紐倫堡大審,蘇聯併吞波海三國的事實,沒有提及。直到半個世紀之後,被迫捲進鐵幕的波海三國,終於重新看見自由的曙光。1989年8月23日波羅的海之鏈,200萬人用和平的姿態,向國際社會發出獨立的呼喚;同年年底,蘇聯人大確認秘約存在並承認失去法律效力;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獨立、5月4日,拉脫維亞宣布獨立、1991年8月20日,愛沙尼亞宣布獨立。1991年9月6日蘇聯承認波海三國獨立,9月17日三國加入聯合國,2004年5月1日三國加入歐盟。

200萬人有多少?算多還算少?1989年,三國合計人口約790萬至800萬,200萬參加者,佔三國總人口四分之一。

站在認識823波海之鏈的角度,2018年秋天的旅行,在維爾紐斯、塔林太匆匆,沒有看見相關的歷史,心中是有缺憾的,但人生豈能事事週全?

里加老城廣場的地磚,我想跟隨波海之鏈的腳步。(圖/謝幸吟提供)
里加老城廣場的地磚,我想跟隨波海之鏈的腳步。(圖/謝幸吟提供)

不過,人生也總有驚喜!此行第十四天、10月11日,準備回台前夕,看到里加老城廣場一塊地磚,印著一雙腳印,用拉脫維亞文寫著「波羅的海之路 1989年8月23日 塔林里加維爾紐斯」。我踩著腳印後方的地磚邊緣,跟上前人足跡,這就是和歷史相連的感覺吧!十天來在老城廣場進進出出,卻只在最接近離別的時刻,看見最難忘的印記。

波海之鏈展現了對抗蘇聯非法佔領三國的決心,早已成為傳奇。2009年、823波海之鏈20年時,歐洲議會將8月23日訂為「歐洲史達林主義和納粹主義受害人紀念日」。今年,30年,不同城市或有不同紀念儀式,但相信祝福一樣。台灣也是,不同的是,我們很幸運,不用選什麼週年紀念日,隨時可以自由吶喊;可以定期民主投票;我們值得更好也一定會更好;我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全世界,台灣勇敢無懼。

責任編輯/林安儒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幸吟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