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併購 M&A
前年到日本拜訪大學認識的日本友人洋介,洋介念的大學在日本排名約在第十名左右,主修是國際關係,畢業後順利進入傳統大商社做綜合職。那時聊到工作內容,才知道他被公司安排去做 M&A,也就是企業併購。工作內容是評估企業的財務狀況是否健全,通常 M&A 這樣的職缺要是換到台灣,會是個需要學歷血統超純正、超高 GPA、同時擁有超廣人脈的菁英才有機會碰得到,但他唸的僅是日本排名第十名左右的大學,主修的國際關係也無法在他的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但他從入職之後便從初級會計學開始學起,也從開始接觸會計的那天開始,就跟著前輩一起到俄羅斯開會,評估當地潛在的併購標的。而今年我再找他吃飯的時候,發現他已經從 M&A > 金屬 M&A > 稀有金屬 M&A,他很驕傲的跟我說,他是整個集團最懂某個稀有金屬市場的人(據說該金屬可以做國防武器)。
「所以,這樣的環境,最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人才被迫要跨足更多領域才有辦法在供過於求的求職市場勝出,才符合許多台灣老闆心中的「人才」的定義,最後變成能夠完全跨足兩個專業的「跨領域人才」。但此同時也可能犧牲掉將自己的專業領域做到世界級深度的機會,這樣的「人才」要跨到國際市場馬上就會遇到一個問題——沒有處理過足夠困難的問題。
「所以,我該怎麼辦?」
目前看到兩個解法:
-
加入新興產業,跟著產業快速擴張。如果你本身在某個領域已經累積 3~5 年的經歷,代表你未來要再回到這個產業並非難事,那或許可以趁年輕的時候,靠著現在的技能優勢到另一個產業去發展,「並從中累積到另一個新的技能」。舉例來說, 三年多前我有朋友離開零售業,加入網路新創產業(新型態的零售),而三年後的今天,他的前同事們還沒下一步的升遷時,他已經擁有悠遊移動在亞洲各個國家做 manager 的能力。
-
離開台灣,挑戰更大的市場、面對更困難的問題。如前所述,一個工作者能力的養成速度、天花板,決定於市場給予的挑戰。如果對你來說,你目前處理的問題挑戰性普通,或是讓你看不到薪資成長和未來。那麼,讓自己到一個更寬廣的舞台,才會是一個讓你更願意努力同時也能獲得相對應報酬與成長的選項。
實在是看到太多十分努力但卻同時十分迷惘與不得志的朋友了,才忍不住打了這篇。希望我們都不要成為那種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東京工程師圖鑑(原標題:「醒醒吧,台灣不需要這麼多人才」)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