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政畢業生搶破頭的職缺,私大生飛到日本直接錄取…他:台灣求職市場規模小到讓你難以想像

2019-08-04 08:30

? 人氣

七年級生從小被說「抗壓性差」、「草莓族」,在職涯規劃時因此更加謹慎小心(圖/Unsplash)

七年級生從小被說「抗壓性差」、「草莓族」,在職涯規劃時因此更加謹慎小心(圖/Unsplash)

很抱歉,容許我用用殺人標題。嚴格來說,這個標題應該訂為:「台灣現在的勞動市場規模,不需要這麼多人才。」這是什麼意思?讓我用剩下的文章來解釋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七年級生。在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你或許也記得我們曾接受到這樣的污名化攻擊:「七年級生,草莓族新鮮人沒有抗壓力,近八成企業表示:不敢用」;或是在職場上被情緒勒索:「你們現在很幸福,想當年我們….」

我是七年級尾端,在學期間由於常被這些「前輩」們「提醒」,讓我不斷地思考著:「如何讓自己成為更有產值的工作者」。

物換星移,已經接近 30 的我,在思考「人生下一個五年該如何規劃」時,和許多產業的朋友聊,卻發現一個共同的結論:「台灣人才,其實供過於求」。

從畢業新鮮人到和我一樣工作三五年的工作者, 常常會發現自己雖然很努力,但卻感受不到自己在職場的選擇有隨著勤奮而變得更多。

其實你並不孤單。

供過於求的情況, 我舉「快銷品產業」為例子,因為這個產業是最標準的供需不平衡。

什麼意思呢?

二十年前,由於科技還不如現在發達,且整體產值還很高、毛利夠高的情況下, 一間公司可能可以開出 100 個甚至 200 個職缺出來,且在台灣有非常完整的事業體(數個部門)。

但時至今日,在科技發達、資訊獲取更容易、完整,且整體產業的產值與毛利都下滑的情況下, 過去能夠開出 100 個職缺的公司,現在可能只剩下 30 個甚至更少,有些在台灣甚至連「人資」都沒有,招募是由整個大中華區的運營總部(現在多設在中國)執行。

但二十年前、十年前早早就投入這個領域的菁英們,都還在這個領域啊,也都是這個行業的佼佼者阿!在職缺變少、人才維持一樣數量的情況下, 就會產生兩個嚴重的問題:

  1. 整體產業薪資下滑:人才供過於求,競爭激烈下的結果就是,企業可以用更低的薪資請到更好的人。

  2. 新人不會碰到有挑戰性的工作,沒有經驗的新鮮人入行十分不易,公司可以用低價的價格請到有經驗的人,那公司何必把機會給風險較高的新鮮人呢?

強烈感受到成長的停滯

出了社會(尤其是面試台灣以外的工作)發現,扣除掉超少部分需要「硬技能」之外的工作, 「經驗」永遠比「聰明」重要。但話說回來,經驗到底得去哪找?去哪累積? 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變成許多新鮮人的職場困境。

很殘酷的是,台灣求職市場規模小到限制我們的想像。舉兩個故事來說明這件事情:

管理顧問業

顧問業是台灣許多頂尖商科生的第一首選,也是人人稱羨含金量極高的產業。在台灣, 能進到三間頂尖管顧公司 MBB(麥肯錫、BCG、Bain)都是鳳毛麟角。以文組畢業生來說,如果能拿到 MBB 的 offer ,幾乎沒有人會放棄,而這樣的職缺,平均來說一年不超過 5 個。而我們的鄰居日本為例, 顧問業雖然是「很棒的產業」;但相較之下,對日本求職者來說,傳統大商社的綜合職更吸引人。加上日本的經濟體夠大、公司願意花錢買服務,所以日本的顧問業職缺每年都會是台灣的數十倍之多。我甚至有認識台灣私立大學的畢業生, 在台灣理應是連面試機會都拿不到的狀況,最後在日本進入了 BCG。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