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改變時的適應挑戰
環境轉換時,人際關係、生活習慣的重新建立,必然造成不少壓力。就如同搬家一般,許多的建立已久的習慣被迫要重新調整,連大人也要一段時間克服。青春期時,此狀況特別容易發生在轉學或者剛進入新學校時(如升一年級)。要了解青少年的適應狀況,可以從生活中的細節來觀察。
父母可以這樣觀察》當青少年必須適應環境改變時,是否與過去有些明顯的差別?如,總是悶悶不樂?胃口或睡眠狀況改變?以前喜歡做的事情,現在都不去做了等等。若有機會聊聊,可以詢問對於這樣的改變,青少年是怎麼想的?很刺激、很有趣,還是很不舒服?哪些層面的適應,對青少年而言是最辛苦的?(舉例來說,「長時間通勤」就是一個常見而容易被低估的壓力)他們想到什麼方法來應付這個任務?
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壓力
通常在就學期間,未成年的青少年尚未直接承擔家中經濟壓力。但仍有不少家庭的孩子,因經濟環境較辛苦、家庭不和睦,而自幼養成了「小大人」的思考型態。這類孩童往往個性敏感,對父母、長輩的辛苦或上一代的衝突特別能感受。不少這類青少年會覺得「不應該」麻煩家人,「必須」多做更多事情來幫忙父母、「必須」為家庭的困境負責。雖然大人不一定這樣想,但他們或許已默默承接了這些無形與無盡的責任感。此外,整體社會景氣也可能會對青少年間接造成影響。青少年對社會景氣的了解,可能是來自父母的感受、新聞媒體呈現的訊息。特別在這個整體景氣低迷的年代,青少年(特別是那些特別能理解父母辛勞的青少年)多少也是有所感的,這也是一種長期而慢性的壓力。
父母可以這樣觀察》完全不讓父母擔心的孩子,有些地方反而需要父母留意。在面對乖巧、順從的青少年時,父母可以多留意這群聽話的青少年,是否在生活中承擔了過多、超出能力範圍的責任?舉例來說,當青少年主動提出暑期打工來貼補家用時(大家可能會認為,這孩子太貼心了,有什麼問題嗎?)、當青少年在與家人討論到目前的經濟狀況時,我們可以去藉這些機會去理解青少年是怎麼看待家庭的狀況,瞭解青少年「貼心」背後的想法。話題可延伸到:當現有責任(如學校、社團、課外活動等)超出自己負荷時,青少年會如何處理?對於整體社會景氣與自己未來,青少年有什麼想法?
親密關係
情感議題的探索也是青春期的課題之一。無論是嘗試談戀愛、與人發展別於友情的感情關係、性行為的體驗,乃至於更根本的性傾向(喜歡異性或同性)的探索。這些過程往往,都容易因為是第一次經驗而受傷。加上家長、老師可能對此部分的探索採取「禁止」策略,青少年若有相關的煩惱與心事,往往只能往肚裡吞,不然就是和朋友討論或上網自己搜尋資訊。事實上,若家長、師長能採取開放的態度,與孩子討論這些事情,擔任「過來人」的角色,反而能讓孩子更聰明的探索情感的議題,進而減少受不必要的傷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