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制服史:日治時期的榮耀象徵,為何到戒嚴時期就變成「毫無美感」軍訓服?

2016-10-03 14:33

? 人氣

現今大學校園,學生不時玩起制服趴,在特定日子各自穿上中學時期的制服,既趣味,又多彩多姿,美不勝收。但是1987年解嚴以前,現在45歲以上中年人中學時期的制服經驗多半苦多於樂。學校管理主事者的校服規定的用意,似乎是力求弱化觀者的視覺,殘害青年學子對色彩、美學的想像。

總之,台灣在解嚴以前,中等學校服裝規定嚴格,除了少數學校,各校大底女校白衣黑裙, 男子白衣卡其褲。有軍訓課程當日,女子男子皆需著卡其色軍訓服,鞋子也嚴格規定顏色與樣式。剝去虛幻的名校光環,這些學校的校服不僅穿起來不舒適,更不用說沒有各校特色,樣式、顏色皆毫無美感。髮禁更是寸土不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50-70年代,中學女學生髮型一致,大底都要旁分,以黑色髮夾固定於一側,長度需剪到露出耳垂兩公分,留長或燙、染等髮型花樣在當時是離經叛道。男學生髮型倒是和日治時期的中學生類似,都是近乎光頭的三分頭。

日治台灣的制服變革

那麼,日治時期阿公阿嬤們的學生時代,也有西瓜皮、清湯掛麵,白衣黑裙的慘綠青春嗎?

日本統治之初(大約1910年以前),在學的台灣人,多數都還留著辮子。杜聰明就提到他進醫學校時留辮子,醫學校實施全員住宿制度,就算住宿也要自己打理那條辮子,與此同時,台灣士紳黃玉階則大力倡導風俗改良。1912年,大清帝國被推翻,連對岸中國人也都紛紛剪去辮子,杜聰明在醫學校二年級剪去辮子,時間也大約是在這個時期。

在服裝方面,日治中期以前,從各地出土的相關照片來看,小學階段不少人還是穿著自家便服上學。女學生的服裝十分典雅,仍是過去傳統寬袖長裙,髮長及腰,編單辮或雙辮。1910年以前,台灣人學校的風景很有趣,從小學教室一眼望去,男童前額剃光,後腦的蓄辮垂墜至腰後的景象。

女童穿著寬袖大襟衫,寬筒褲。從目前留下來的照片來看,1900-1910年,上學女童穿的傳統衣服,袖擺、褲擺有對應的多層鑲邊,十分華麗,是當時風行的服裝。

此一情況與1920年代以後的教室風景相比,仿若兩個世界。

女童穿著寬袖大襟衫,寬筒褲。袖擺、褲擺有對應的多層鑲滾,是1900年前後風行的服裝。(圖/蔚藍文化提供)
女童穿著寬袖大襟衫,寬筒褲。袖擺、褲擺有對應的多層鑲滾,是1900年前後風行的服裝。(圖/蔚藍文化提供)

日治中期後的服裝要求

日治中期,公學校、中等學校普遍設立之後,制服逐漸普及,但是各校並不一樣。制服分有夏服與冬服,中等學校的男子制服比較簡單,以方便行動整理為主。形式類似官服或陸軍服,大都冬季黑綾、夏季白綾,小倉織立領詰襟學生服,內著白汗衫與白襯衫,長褲下為深色鞋子。

戰爭末期男子中等學校在膝蓋以下打綁腿,台北高校、預科雖也有如此規定,但學生經常不遵守。1943年5月,據說每天晚上新公園都有台北帝大預科生在「スト—ム」( 所謂蠻風高歌的高校預科風氣),負責學生管理的老師就收到憲兵隊的通報:「在國民總動員國家處於非常時局的時刻,不允許成群結黨高歌亂舞。」同時自1943年起從中等學校、高校與預科到專門學校與大學生的服裝,一律均要穿繫有鞋帶的鞋子,綁上綁腿。高校、預科流行的「敝衣破帽」當然不再許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