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時台大預科生許多人在西裝褲下乖乖的上綁腿,只是腳下穿的竟還是木屐。木屐齒走在路上敲出的聲音,加上整齊綁腿的怪異裝扮,又讓憲兵隊覺得十分礙眼,認定此舉破壞「國民戰時態勢之意識」的服裝,為此負責學生管理的老師又被叫到憲兵隊去說明。校方以學生大都自「內地」渡台,生活費延遲送達及物資不足為由,無法快速地準備好服裝。
中等與高等學校男子制服很重視帽章、襟章、袖章、腰帶扣章、鈕扣等具標示身份作用的裝飾。中等學校一律規定學生出入公共場所均著制服,這些學校獨有的身份裝飾,方便老師核察學生在校外的行為。若穿著便服在校外被師長發現,次日必受處份。而在高等學校或大學,這些制帽或徽章則成為像官服那樣的身份表徵。
女子學校的制服比較多元,一樣都是洋服。小學和中學女學生的制服樣式以海軍領、水手服最多。各校的水手服在細節上有不同差別,小學生的女童制服有的為背心裙。
日治時期的台灣,和日本國內很類似,對於制服相當講究,代表對團體的向心力與榮譽。除了上學時的制服,進行不同活動也搭配不同制服。例如台北工業學校在體育活動時,穿的是白色運動上衣白色或深色短褲,頭戴白色小帽;在校內實習工場時則看情況脫掉立領外衣、襯衫。制服上有許多小細節,可以代表各不同級別或科別,有些學校畢業生,畢業時還自己設計代表其科別或班級的胸章、皮帶扣環等。
榮譽象徵的高校制服
和現在恰恰相反的是,日本時代的高等教育,無論是高等學校、專門學校與帝國大學,都有制服、制帽。與戰後台灣中小學校制服規範意味不同。日治時期高等學校以上的制服,是一種榮譽象徵。台南一中出身的葉盛吉,考上仙台第二高校後在日記上寫到:「去了神保町,買了白線帽,還買了德文教本。可要好好讀書了。從今天起,我要戴白線帽走路了。」
台北高校的二白線制帽,是許多學生夢寐以求的身份象徵。當然台北高校崇尚自由活潑的學子也不會放過在制帽動手腳的機會。台大預科的服裝則參考台北帝大校服,帽子是三線,以與台北高校的兩線區隔。日本舊制高校普遍風行「弊衣破帽」,因此在經過激烈升學競爭後,進入高校或預科的學生,私下的一種「入學儀式」,會特別將全新的衣帽弄破弄舊。
王育德回憶,剛買的全新黑絨制帽,同住的三年級學長一邊把玩著他的新帽子,臉上浮現詭譎笑容,一邊說如果沒有經過頂上局部「開封」這一關,就稱不上獨立自主的高校生。然後和同伴使勁的撕破帽頂,之後特意用白線縫上。戴著破帽,把頭髮拉出帽外,腰纏長巾,腳踩木屐,「弊衣破帽」的行頭才算完成。
文/鄭麗玲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躍動的青春:日治台灣的學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