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推了CLIL雙語課程,幾乎馬上變成滿額學校!推動從小學英文,這些縣市跑在最前面

2019-09-05 09:00

? 人氣

台灣的國小英語課從94學年度起,全國同步向下延伸至小三實施。六都(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市)以及基隆和新竹市,八個縣市則是自主向下延伸、從小一開始上英文。新竹縣也宣布,108學年度起小一開始上英文,運用彈性課程時間,實施以英語學習為主題的國際教育及英語課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主任鄭錦桂表示,讓孩子從小接觸不同語言是好的,可刺激腦部發展,但如果只是制式的提早接觸、為了學而學,反而可能抹煞學習興趣。有些幼兒園要求「No Chinese」,會讓孩子接收到講中文是不好的、貶抑母語的訊息,可能會犧牲掉母語的學習。

雙語國家成為政策,提供學英文的支持環境

讓孩子學英文,最好是在自然使用的情境裡、有意義的學習。鄭錦桂表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英文必須與生活、文化連結,孩子才知道為什麼要學英文。」

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張鑑如指出,「語言要能說能用、有互動,才會持續進步。」以前是家長刻意營造學英語的環境,像是送孩子去英語夏令營、美語安親班、雙語學校等。雙語國家政策的推動,其實就是提供一個支持的環境,讓孩子在生活中有用英語的機會。

(圖/未來family提供)
(圖/未來family提供)

把英文當學科V.S用英文來教課

過去的教育把英文當成一門學科,很多人學了10幾年仍無法開口說英文。為了使孩子習慣聽、說英文,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等都已陸續開始試辦國中小雙語教學。

東新國小是台北市106學年度推CLIL實驗課程的唯二「先鋒」,用英文教生活課。校長鄭盛元說:「雙語實驗課程就是讓孩子有『用』英文的機會,用英文教生活課可以讓孩子現學現用,對英文有感。」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認為,培養孩子的英文能力,最好讓他每天至少有1~2小時接觸英語,生活中有使用英文的機會。學校也可以創造沉浸式的環境,例如:廣播用英文、每週至少有一天是英語日、聯絡簿用英語抄寫,公布欄、行事曆、校務會議、課程發展等等,全部用英文。

除了外部環境,還需要內在的動機

鄭錦桂強調,讓孩子深刻感覺到學英文真的有用,學習才有效。有偏鄉學校的校長帶學生出國比賽,回來後學生才真的深刻感受到學英文很重要,是和人溝通很重要的工具。

鄭盛元轉述銘傳大學應用英語學系教授張武昌的提醒:「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對英文有感。」張武昌曾問每天坐捷運的高中生:「轉運站怎麼說?」孩子卻答不出來。即使雙語標誌普及,但眼睛從沒仔細看過,耳朵也從沒仔細聽過英語廣播。

除了外部環境,內在動機也很重要。鄭盛元說:「當英文變成生存最基本的條件,就一定學得好。」像是在新加坡,不管是工作或是念書,英文說不好就很難生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