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訊嫌犯逼招供,結果發現「死者」根本還活著!揭秘警方盤問如何讓人承認從沒犯過的罪刑…

2019-09-19 06:00

? 人氣

美劇「從心看我(When They See Us)」改編自 1989 年真實案件「中央公園五人案(Central Park jogger case)」。圖為劇照。(圖/cup提供)

美劇「從心看我(When They See Us)」改編自 1989 年真實案件「中央公園五人案(Central Park jogger case)」。圖為劇照。(圖/cup提供)

或許有人認為,只要「行得正企得正」,即使遭警察以某罪行逮捕,自會沉冤得雪。然而,波士頓大學新聞學科學教授 Douglas Starr 本年中在學術期刊「科學」撰文,分享昔日美國警察盤問時,如何以種種「技巧」,最終令無辜者親口承認不曾犯過的罪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直以來,嫌疑人親口招供,往往是判斷其有罪的一項「黃金法則」。然而,Starr 亦提出例子,質疑「招供」本身是否必然代表真實有罪。早在 1819 年,一名男子 Jesse Boorn,曾在多項不利證據之下,親口承認殺人,其後才發現,「死者」仍然在生。已故德裔美國心理學家 Hugo Münsterberg 便曾在 1908 年告誡:「在強烈影響下,可能出現不真實的招認。」即使回顧多年後鑑證技術進步的 80 年代,Starr 更指出有一些令人震驚不已的「假招供」案件,幸得庭上的 DNA 證據,招供者方能洗清嫌疑。

紐約約翰傑刑事司法學院(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心理學教授 Saul Kassin,曾研究由前芝加哥偵探及測謊專家 John Reid 發展出的盤問手法。據 Starr 指,從盤問一開始,警員便由行為觀察著手,刻意問一些與案情不相關及帶挑釁性的問題,同時觀察嫌疑者有否流露欺騙的跡象,例如目光遊離、表現懶散或交叉雙臂等。若警員認定嫌疑人撒謊,則進入第二階段 —— 正式盤問。警員會不斷提出質疑、反覆指責嫌疑人、堅持聽取細節,並忽略嫌疑人所有的否認口供。與此同時,亦有警員會向嫌疑人表達同情及理解,以求盡可能減低對犯罪的道德譴責,為嫌疑人提供認罪的「理由」。例如「假如她穿得沒那麼挑逗,就不會發生這件事」。

Kassin 質疑,警察作為權威人物向嫌疑人施加的心理壓力,有時會導致虛假的認罪供詞出現。為了辯證這個假設,Kassin 在 1996 年代曾作一項實驗。參與實驗的學生,需在電腦前進行快速聽寫測試,但 Kassin 事前告知學生,電腦系統有一個小故障,只要按下 Alt 鍵,即會令電腦當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電腦的當機只是編程的一部分,與按鍵無關。當電腦當機時,主持實驗者即指責有學生錯按 Alt 鍵。

起初,沒有人承認「過失」。然後,Kassin 及其他研究人員加入一些警察盤問手法,例如找來協助實驗的「證人」,供稱看見同學錯按 Alt 鍵。結果,與沒有「證人」相比的對照組比較下,被「證人」指控的學生們,承認過失的比例多出 1 倍以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