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是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第一次坐著台鐵看到鹿野、關山、池上這些站名時,簡直驚呆了,怎麼會有這麼美的名字,鹿野高臺,關山飛度,池上采萍,還有菁桐、平溪,就是念念,都覺得滿嘴芬芳,口吐蓮花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嗎?很鄉野又很——《詩經》,帶著遠古而悠長的氣息。
這些地名都始於何時,又出自誰人之口?想必是唐山過臺灣之後的命名?
總有千般的好奇存在心頭,只是自己不好學不求解。金門也是一樣,來臺灣之前在字面上已經熟悉了好多年,固若金湯之「門」,知道沒有金門恐怕就沒有現在的臺灣了。都說熟悉處沒有風景,其實仔細咂摸一下「金門」這個名字,也非常耐人尋味。金色的「門」,很有鯉魚跳龍門的意味,可是如果叫「龍門」就未免平常了些,也太直白了嘛。維也納有金色大廳,透著一股富麗堂皇的勁兒。
而且金門的鄉鎮都是金字頭,除了烈嶼鄉,不過那也有小金門之謂。金湖金沙金甯金城,「四兄弟」齊頭並進個個都毫不含糊。三年前第一次去到金門,在這個長骨頭形狀的小島上由東往西、從金沙到金城,將「四兄弟」都走訪了一遍,當然只能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了。坐的是半小時或整點發車的「臺灣好行」觀光巴士,把能去的地點都去觀光了一下(順便誇一句「臺灣好行」,這是個貫通全臺灣每個縣市、幾乎串起各大知名景點的公交旅行系統,非常便利,所以說臺灣是個特別適合自由行、拎起包說走就走的地方)。回來就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下感受,惹得一眾親友生出嚮往之情——
如果想回到童年,就去金門吧。那兒四野寂靜,散發著熾烈的,荒蠻的,原初而又安寧的氣息,一如兒時,潔淨寬闊的道路直通向遠方,草木滋生,野花在風中抖動,讓人生出沒來由的憂傷。人的年少可不就是這樣,不知何來,亦不知何往。
去的時候正是12月,淡季,常是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巴士裡。首先奔的是馬山觀測站及獅山炮陣地,穿過長長的坑道,手撫高射炮,或是在觀測囗,聽人在身邊冒出一句,啊,對面就是祖國大陸,不由多看人家幾眼。在臺北聽多了人說你們中國。當然也偶遇一位研究中藥的大學女教授說,「我不能忍受李白是外國人」。內心也是充滿憂懼,難道真的有一天要跟分家一樣,這是你的那是我的,大家歸置歸置豎起界碑,不許踏入各自家門?看看海灘邊荒蕪的拒馬、廢棄的碉堡、滿目滋生的野草、靜默無語的藍天碧海,心下釋然,歷史一定不會重演啦。
在山后村的海邊,發朋友圈顯示的位址居然是泉州。圈友大表詫異,怎麼轉眼的工夫我從小三通回到大陸了?哈哈,一點不奇怪。這次十一長假,再次金門行,也是在金沙鎮,田埔觀日門一帶海邊,聯手機信號都轉換成大陸移動或是聯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