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先下後上」應該是常識,為什麼總有人愛擋在門口當「門神」,害大家都比較晚上車?一名經濟學家解釋,擋住要下車的人,確實會造成幾秒鐘拖延,但他們擋住車門的目的,其實意外地理性……
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
我覺得很不可思議,碰到列車或電梯門打開時,有些人明知道要等裡頭的人先出來,自己才能進去,卻還是硬堵在門外不肯讓。擋路只會造成拖延,但那些要進去的人顯然很急,所以這樣擋路絕對不符合他們的最佳利益。但令人驚訝的是,這是個舉世共通的現象。請解釋!
——納吉爾.卡濟
親愛的納吉爾:
我也觀察到列車有這個現象,但電梯就少得多,我想因此可以推演出一個解釋。
沒錯,擋住要下車的人,可能會造成幾秒鐘拖延。每個人都被拖延幾秒鐘,加起來的社會成本相當可觀,但對於那些自私擋路的個人而言,其實沒什麼影響。
我認為,你曲解了這些人擋住車門的目的了—他們不是想趕著上車,而是想搶座位。這表示,他們要在座位剛空出時,搶先第一個進入車廂,也因此就得站在打開的車門前,擋住所有人的路。
這是個典型的「囚犯困境」(prisoner dilemma):如果大家都往後退,那麼人人都能獲利;但如果只有一個人往前擠,那麼他就是獲利者。
這就難怪,這種行為在電梯前比較少見。電梯裡沒有座位,而且通常空間夠大,可以容納所有等電梯的人。
你所描述的這個行為很自私,但絕非不理性。
有禮貌的,臥底經濟學家
*囚犯困境:一種賽局理論。假設有兩個犯人接受警方隔離偵訊,面臨以下選擇:
1. 一方招供,另一方不招,招供者得立即釋放,而另一方則加重罪刑,坐牢九週。
2. 雙方均誠實招供,各坐牢六週。
3. 都不招供,最後都無罪開釋。在這樣的賽局中,就算明知選擇合作(不招供)是最好的結果,但在資訊不明又缺乏信任的情況下,兩人要保持合作很困難。
作者介紹│提姆.哈福特 Tim Harford
知名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主筆。在該報撰寫、並供稿全球的專欄「臥底經濟學家」,揭示日常生活經驗背後的種種經濟觀念。他同時也是全球唯一開設答客問專欄「親愛的經濟學家」的經濟學家。他曾擔任BBC電視節目《聽我的,我是經濟學家》(Trust Me, I' m an Economist)的主持人,現主持BBC廣播節目《多或少》(More or Less)。文章散見《君子》(Esquire)、《富比士》(Forbes)、《紐約》(New York)雜誌、《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及《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2006年獲得專門針對新聞從業者所頒發的巴斯夏獎(Bastiat Prize),廣電節目也曾獲獎。現與妻子和兩個女兒居住在倫敦。
著有暢銷書《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The Undercover Economist,早安財經出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早安財經《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