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著幾天睡不著覺,安眠藥一顆兩顆地吞,你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卻也沒力氣下床。情緒一片空白,以前最愛的電影、音樂就擺在床邊,但看著只感覺累,完全沒興致去碰。「我怎麼了?」你看著天花板納悶,不久後搔頭又想:「可能只是憂鬱吧!沒憂鬱症這麼嚴重。」
到底是憂鬱還是憂鬱症?要有多嚴重才算憂鬱症?如果真的生病了,要向誰求助?去哪求助?向醫師求助是不是就直接等同於幫自己貼上憂鬱症標籤呢?
相信許多曾經歷過、或仍受憂鬱症所苦的人都曾自問這些問題。憂鬱症構成複雜,涉及心理也觸及生理,它不只是電影《腦筋急轉彎》裡作為一種負面情緒的「憂憂」,反而更像是某種長久存在、間歇爆發的病理狀態。它不只是所謂「普通的悲傷」,而是一種確確實實的疾病。從憂鬱症患者的腦部掃描中便能看到,由於大腦神經前傳送信號有異,憂鬱症患者腦部往往會出現異常活動。
那麼,如果憂鬱症確實是一種病,那深受病痛所苦的人們,可以從哪些管道尋求醫療協助呢?
求診指南:藥物治療vs.心理治療
一般而言,精神治療可分兩類: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顧名思義是透過「藥物」治病,須有醫生開立醫囑與藥籤,通常有幾種途徑:醫院身心科/精神科門診及精神科診所,另外有些神經內科和家醫科也會針對情緒穩定、安眠等用途開藥。
而所謂心理治療正是俗稱的心理諮商。治療內容針對病患情緒和心理安撫,須由專業心理師指引操作。要注意的是,心理治療有分健保門診、自費諮商。部分醫院門診與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便有提供健保給付心理治療,患者可以以較低診療費獲得諮商治療。此外,患者也能從諮商機構尋求諮商師協助。而若一時找不到傾訴對象,你也可以選擇撥打電話專線,讓志工在話筒另一端陪伴傾聽,有時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抒發效果。
心理治療一小時幾千塊上下,真的有必要嗎?
那麼,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有什麼差別?若已有在精神科診所領藥,還需要特別到諮商機構治療嗎?畢竟心理治療所費不貲,掛號前真的需要考慮清楚啊!撇除初次會談時間較長的狀況(約90分鐘),一般診所的自費心理治療療程(包括醫師和心理師治療)多以單次50至60分鐘為限。諮商費從一兩千元起跳,資歷較深、較知名的醫師和心理師收費甚至可能落在單次七千元至八千元之間。
當然,部分醫院門診也有提供健保給付心理治療。但臨床心理師王思涵提醒,一般醫院心理師負責業務龐雜,除了心理治療外,往往也需要肩負心理衡鑑、行政事務等工作。醫院為了平衡人力,通常會限制心理治療次數與頻率,平日晚上與假日時段因此常會出現「不開放看診」的情況。此外,也由於健保心理治療的收費較低,看診待排時間普遍較久,等上一周到三個月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