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接學生上學、講師費全捐給單親家長,「最有愛」偏鄉校長一席話感動全台灣!

2016-10-24 16:11

? 人氣

被遺忘的華南村,沒有自來水,更不會有診所,獨居老人喝著地下滲出的水。生了病要走一、兩個小時下山搭公車,校長投書報紙,感嘆「政府是一道高不可攀的牆」。村民阿嬤對著前來探視的健保局官員說:「我們這裡生了病,就要忍,忍到鄰居三、四個都生病了,才一起叫一部六百元的計程車,下山去看醫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設置醫療站被批准了,但學校只有一間廢棄十多年沒用的衛生室,政府沒有分文協助,校長必須拉下臉四處找錢。募到了二手流理台,還募來了地磚,由村民捲起袖子粉刷整修,重新開幕作為社區醫療站,再去把醫生護士請上山,還有人捐出二手車接送病患。義診醫生賴成宏,開車帶著藥劑師和護士,自己忍著西曬,汗流浹背,只有兩台電扇可用。他連過年都會去義診,賴醫生笑笑地指著校長說:「我是受他感召的!」醫療站成立後,隔鄉的病患都來看病,幾乎年年創下高就診率的紀錄。雖然來看病的鄉民,並不一定清楚為什麼這裡會有一個醫療站。

高就診率得到健保局的設置批准,但是縣政府無力負擔,醫療站請司機接送病患等等開銷一年約二十幾萬,卻都要靠學校去募款,長年來成為校長的一個額外負擔。

敞開學校大門,教育改革不能只在校內進行

「教育並非等同於學校教育,所以,教育改革不能只在學校內進行,必須超越學校校園,將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結合,而社區即為三者融合的基本單位。」陳清圳校長在《樟湖生態國中小設校計畫書》中寫著。

校長認為要培養孩子健全人格,是要「對這塊土地,對這裡所有的人,有一種關照的心」,要把知識和自主能力做結合。秋天登百岳,冬天單車走讀、原鄉踏查;春天拍攝紀錄片,夏天溯溪、去駐點,展開對環境議題的探索,「心被開啟之後,能力慢慢被建構,再讓孩子專注在學習本身。」全面進行實驗教育,重新設計課程架構,陳校長說:「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我從來不相信是靠課本讀來的。」

樟0005.jpg
樟湖生態國中小致力培養孩子們的健全人格,秋天登百岳,冬天單車走讀、春天拍攝紀錄片、夏天溯溪。

拍紀錄片課程:反觀自己的成長過程、用鏡頭說故事改造家鄉

挨著校長辦公桌的地上,放著一籃大小不一的有機木瓜;靠窗的會議桌,擠著幾位討論拍片的孩子;旁邊角落有個安靜的男孩,正在專注地用電腦剪接片子;窗外的大片綠草地上,樟湖國中小的孩子在進行採訪錄影。學校請了好多導演、記者和攝影師,來教孩子拍紀錄片,讓孩子透過鏡頭近距離觀察社會。學校從計畫申請到募款,攝影機有的買、有的廠商贈送,校長看見孩子對於攝影這件事,「從起初的退縮,到後來展現自信」。

小學一年級的美玲面對課業壓力,曾經恐懼上學,小二時轉入華南國小,開啟了一條不一樣的學習之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