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夏惠汶博士返台接任開平中學的校長;1998年開平全面改革,他率領教師團隊,一起「摸著石頭過河」。「我們在調整,我們在創新,我們在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只有大家胼手胝足齊心協力,抓緊理念發揮創意,鍥而不捨,才有可能,」夏惠汶語重心長的說,「改革要成功,需要所有人都願意下水,一起摸著石頭往前走。只有大家願意一起承擔摸索的辛苦,我們才可能早日過河成功。」
20多個年頭過去了,夏惠汶已經率眾渡河,成為大校教改成功的典範。
開平是一所上千學生的大學校,大校要談教育改革,其中的困難度是無法憑空想像的。開平的教改成功,在台灣實驗教育史上,留下重要的紀錄。在夏惠汶博士撰寫的書籍中,他完全地公開與外界分享了自己的第一線教育經驗,他不但是政府教育官員經常請益的對象,十幾年來直到今天,他著作中的教育理念與方法,也是體制內外實驗教育工作後進們的重要指標,影響非常深遠。
轟轟烈烈的教育革命
2000年前後,開平學校正醞釀爆發一場劃時代的教育革命,夏惠汶校長著手進行校內全面革命,首先就挑戰了所有老師的改革意願。當時的老師必須思考決定是否願意參與這場歷史性的革命,「這是一個革命團體,要拋頭顱、灑熱血的,每個人我都講過類似的話,在這邊是沒有好日子過的喔!」夏惠汶要找的老師,是真正願意獻身教育工作的人,「不要期待我跟惡質的社會現況妥協⋯⋯不想追求理想的人,就不要留在開平,那對大家都是痛苦的。」
開平的「導師制」被取消,因為「傳統的導師管東管西,學生覺得煩,往往是師生衝突的原因之一。15至18歲的孩子,要學會自己負責,承擔社會責任,不能什麼事都要導師從早盯到晚,老師的功能應是『關懷的角色』,而不是事事要替學生打點」。訓練學生獨立的能力,包括獨立面對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老師的不給答案,正是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當孩子在老師身上找不到答案,就會轉向其他管道,像是同學、圖書館、網路,太多的資源可以學習,這也是我在做師資培訓時的重點——不給答案、不教、只有陪伴與問一個好問題。唯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學到更多更廣。」夏惠汶所主張的「讓學生學會『學』,不要太多的『教』」,也正是自主學習的核心精神。
「要注意的是,忍住是策略,忍住不給答案;但一定要引導,引導才是最難的,那叫『循循善誘』。」夏惠汶苦口婆心地反覆強調,老師不要干預,要去影響。要培養出孩子的獨立思考,就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引導、引導、再引導;孩子的頭腦就靈活了,視框就打開了,思考組織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