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家都說國外教育好?從美國這個營隊,看見台灣家長始終沒學會的關鍵一課

2016-10-24 12:21

? 人氣

2014年,我們赴美國採訪「創客教育」,在台灣引起迴響。 2015年5月,我們邀請了木工學校創辦人特利來台交流,過程中有驚喜, 但也感受到台灣對創客教育的「疑惑」,於是他邀請我們再次去他的學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圖/何琦瑜攝)
(圖/何琦瑜攝)

暑假,我帶著創客朋友,重返舊金山的「小木工夏令營」(tinkering school)。說「重返」,是因為我和《親子天下》的採訪團,2014年五月就採訪過小木工夏令營的創辦人──在矽谷被傳誦的創客教育家蓋文.特利(Gever Tulley)。他把創客精神融入基礎教育,從夏令營課程,到成立一所創客學校(Brightwork school)。除了雜誌報導,我們還拍攝了紀錄影片,辦了小小創客營隊,動員三萬人的親子動手趴等。2015年五月,我們邀請了特利來台灣分享經驗,他驚訝於台灣這麼快就接受了創客理念,學校都很積極想做創客空間。離台前,特利邀請我們再去貼身觀察夏令營,當時我懷疑,再去一次,還會有什麼新的收穫嗎?

到舊金山的第一天清晨,我們到海邊的公立學校探訪「小木工夏令營」少年組(十二~十六歲)。他們正在進行暖身「小專案」:每組合作出今晚營火晚會要坐的椅子,同組成員要能坐在一起,而且要讓自己坐得舒服。沒有任何講述課程,也沒有材料包或其他限制,接下來的一整天,就是各組帶開,想辦法在晚上營火晚會前完成任務。

我的焦慮:進度真的能完成?

每組的教練帶著少年們透過提問討論,「引導」而非「指導」:你們想要什麼樣的椅子呢?多高?有什麼功能?我很詫異,每一組都有完全不同的想像,例如,有一組大膽提出他們要作一張六個人都能坐上去的搖椅,但沒有人知道搖椅怎麼做;有一組說太陽太大,他們想要做可以遮蔭的椅子。沒有任何大人或小孩說:這不可能做得到,我們何不想個務實的提案?(其實這是我心中不斷浮現的旁白)。教練把學生提出的想像和解決方案,慢慢收斂成工作計畫。在引導和示範下,少年組的學生已經可以聆聽別人的想法,讓討論聚焦。

少年組的第三天,「正式專案」才要上場,這週的主題是:做一個「能夠讓一個人離開地面的裝置,最好還能前後左右移動,完成一個小任務」。坦白說我對這樣非常不「具象」的題目感到不安,看到他們緩慢的進行著:沒有上下課,沒有人催促管理,沒有規劃細部進度的節奏,我心中的焦慮很「台灣」:這樣怎麼做得完?

擺下對少年組的疑惑,隔日去探訪兒童組(六至十歲)的課程。驚訝的是主題更抽象,這五天要完成的專案是:到地球的中心旅行。小朋友分成三組;一組做「到」:怎麼到一個地方?要設計什麼樣的工具?一組做「地球的中心」:地球的中心長什麼樣子啊?要設計多大可以讓人來旅行?還有一組做「旅行」:想設計什麼樣的工具可以帶著人去旅行呢?最後一天,三組一起展現如何「到地球的中心旅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