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以自行車代步趕上課, 但每當畢業時,自行車便成為棄兒, 在校園角落吹風淋雨, 由東華大學幾名學生組成「單車合做社」, 將為這些可能成為「廢鐵」的自行車找到另一個春天。
東華大學由於腹地廣大,學生以單車代步的比例極高,每當畢業季過後,校園裡便大量出現被棄置的單車,「每年原有約一千台需要處理,自從東華大學與花蓮師專併校後,數字成長到近一千五百台左右。」單車合做社發起人陳世彬解釋道。
雖然校方積極與回收業者合作,但仍有大量單車最終成為廢鐵,校方的做法是在新學期開放學生申請車證,無車證的單車會先被集中放置、開放認領三個月,無人招領的車輛會在新學期進行拍賣,到了暑假再將剩下的售予回收場,走完整個流程後還會剩下一千多台。
眼見這個長年存在的問題與成效不彰的解決方式,2012年陳世彬決意推動「單車合做社」,聯合有志同士親自動手「做」。他想,若能抱著純粹想把東西修好的心情,利用這些人們眼中的「廢鐵」進行技術教學,再透過這個系統找到更多資源與人力,「那就是一種更有意義的再生。」陳世彬說。
一開始就響應倡議的人,是同樣就讀自然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的陳星翰。他認為現代人汰換物品的速度太快,往往來不及對自己產生意義就要被淘汰,當他看到一千多台單車被集體報廢的景象時非常震驚,遂決定加入計劃。
起初他們手邊只有簡易的工具,還不知道怎麼開始,透過系所上的顧瑜君老師提供協助,向學校申請到半露天的車棚空間進行單車修復工作,雖然易受天候影響,但總算有了起步的基礎。
計劃執行過程中,學生響應情況熱烈,但每次嘗試也都伴隨著困難與新發現。校內亦有國際交換學生的用車問題,曾有車行試辦過租賃服務,但因流程繁瑣而成效不彰。去年初他們嘗試開辦校園公共單車租賃,以一學期500元的價格出租,推出後深受好評,負責此項服務的李承穎表示,「我們的車況跟新車一定有落差,所以透過『校園單車長照系統』,利用頻繁的保養來維持車子的良好狀態。」
目前單車合做社主要針對兩個群體提供服務——學校與社區,在學校提供廢單車修復與技術支援,再將轉死回生的單車送進社區。透過「社區一家」的計劃提案,他們結識了許多社會團體,並受到家扶中心的邀請,希望他們帶著資源和技術走進鄉村,那裡的孩子得多人共用一台單車,並且缺乏維修人才,因此促成了單車修復工作坊的成立。
陳世彬強調,進入社區不只是幫人把車修好,更重要的是居民一起動手參與,「工作坊並不是要培訓他們當技師,我們想做的是讓居民見證一台車的復活,在過程中能對物品產生更多情感連結,當然這不是件簡單的事,因為需要長期持續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