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就該「補冬」!彭溫雅中醫師建議吃這3種養生食材跟指壓穴道

2023-11-08 05:30

? 人氣

立冬,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在每年十一月七日至八日開始,曆書記載:「斗指西北維為立冬,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也。」意思是說,「冬」有「終」或是「凍」的意思,「立冬」的到來代表著冬天的來臨,不過在臺灣,「立冬」未必會感覺寒冷,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大太陽,天氣炎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臺灣有一個習俗,就是在「立冬」這一天有「補冬」的習俗,經過一整年的辛勞,歷經寒暑,體力漸漸衰退,須多加進補以恢復元氣,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燒酒雞等補品紛紛上市,甚至有「立冬補冬,補嘴空」的俗語呢。

其實以現代人營養不虞匱乏的情況,最好的補冬食品並非燥熱上火的熱補,建議以滋陰潤燥的食物取代,例如冬季大白菜、白蘿蔔、豆腐、木耳、南瓜、馬鈴薯等,以符合「秋冬養陰」的原則,也符合健康養生的觀念,同時少吃生冷的食物,起居作息早睡早起,如此陽氣便能潛藏,符合立冬後「養藏」的建議。

中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意思是說,立冬是秋天遠離,冬天的開始,此時的節氣已能讓水開始結冰;大地之間不但水遇寒氣結冰,土地中也有寒氣,所謂天寒地凍的景象,在寒冷的北方已經開始在立冬時出現;而「雉」是指比一般雀鳥型體大的鳥,蜃為大蛤,立冬後,大鳥不多見,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大鳥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意思是說,冬天在於精神、起居及飲食調養的方法,要根據自然界的變化,冬天是天寒地凍,萬物凋零閉藏的季節,此時,人體的陽氣也會隨著自然界的變化而潛藏於內,因此,立冬節氣的養生重點,在於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在精神調養上力求「使志若伏若匿」,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避免庸人自擾,便能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花生

花生學名為Arachis hypogaea L,為豆科植物的果實,原產於南美洲,明朝時傳入中國,主要栽培地在亞洲,其次是美州與非洲。花生適合生長於排水性良好的砂地,台灣地區百分之七十種植在雲林縣,其次為彰化縣,嘉義縣。主要栽培品種為大粒腫的台南11號及小粒種的台南選9號。

花生是落花生的種子,是花落以後,花莖鑽入泥土而結果,所以又稱「落花生」,在台灣俗稱「土豆」,由於營養豐富,吃了延年益壽,故又被稱為「長壽果」。花生是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富含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屬於植物性脂肪,是好的膽固醇;花生還有維他命E,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也含豐富的蛋白質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