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他的憂鬱,我還能做些什麼?當最親的人憂鬱纏身,這些「看似善意」陪伴方式千萬別再用

2019-11-08 11:53

? 人氣

陪伴傾聽:最親的人往往最不知所措

「他們覺得那東西不存在,覺得就是你命太好,你根本沒什麼壓力,根本沒幹嘛就在那邊哭,就把這件事當成小孩子在鬧脾氣。久了之後我就覺得,那就不要跟它們講了吧。」

其實M能夠理解爸媽的想法,她知道爸媽心疼她生病,也感覺得到近來爸媽態度有所變化,只是有些東西總是梗在中間。有時感覺他們想出聲關心,話到嘴邊卻又縮了回去。「醫生最常跟我說的一句話是:『不是你要來看醫生,是你要帶爸媽一起來。』但我一直沒勇氣這麼做,這對他們來講也是一種衝擊,可能也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吧,」她感嘆。所幸在家人之外,她還有一群朋友支持;她也自己理出一套方法,找不到人聽她說話時,就去Tinder隨機找個網友倒垃圾。反正再怎麼樣,也不是現實生活中會碰上的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實許多憂鬱症患者身旁都沒有能夠好好陪伴、傾聽的對象。但這並不是因為患者的親友特別沒心,林妤恒解釋,這是社會心理健康知識不普及造成的結果。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面對、處理負面情緒,就算有話想說的那方把話頭拋了出來,傾聽的人也不知道該怎麼「好好傾聽」。

「試想,你已經很想自殺了,還有人跑來跟你說:『別這樣、你要加油』,或唸你:『你怎麼那麼不知足,有人活得比你更慘。』你聽完後會不會覺得直接死一死剛好?」

正因為不懂處理負面情緒,所以一旦看到有人深陷負面情緒之中,我們就會下意識想把他「拉出來」。而這些想將對方「拉出來」的行為,舉凡鼓勵正向思考、責備患病事實,或者反駁患者想法,硬是想把他從憂鬱狀態拖出來的做法,其實都無法帶來幫助,非但無法給予幫助,還可能會讓狀況更形惡化。

華人社會很愛『給建議』。常常連眼前這個人需要什麼都沒弄清楚,就急著給建議、給方法。其實就算他真的需要方法,我們也不知道我們提供的方法適不適合他,」王思涵心理師說。弔詭的是,陪伴者做不到的「陪伴傾聽」,患者往往做得更好,以至於常常話題聊到後面,都變成患者一股腦地接收陪伴者的情緒。

生理、心理、社會:陪伴患者面對病痛

「要讓自己建立社交,讓自己去運動,需要一定程度讓自己放開心胸。人的心胸一旦關閉了,要花上很多力氣才能再打開。」

憂鬱症擴及三個層面:生理、心理、社會。除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生活治療也同等重要。林妤恒以自身經歷舉例:粉專初創收到許多網友來訊後,她也一度病倒,被醫師確診憂鬱症。當時她除了身心理治療,也同樣注重「社會」層面。「我會強迫自己去運動,盡量不在冰箱裡放食物,這樣白天就不會一直待在家。出門跟外面的世界互動,曬曬太陽也好。」

憂鬱症這個詞幾乎無人不曉,但真正知道該如何面對它的人卻少之又少。網上有非常多「憂鬱指數測驗量表」教大家判斷自己有沒有憂鬱症,有人可能在施測之後選擇自發就診,更多人可能會因為害怕,選擇忽略不去面對。不論前者後者,在「確知患病事實」之後,患者都還要走上一段漫長的旅途,才能從憂鬱症畢業。

而在這段路上,為了走得更穩,有許多事情不可不知、不能不注意,舉凡不適合患者的食物飲料、加劇情緒起伏的語言,以及那些能變換成各種形式、瀰漫生活各處的惡意。若你身邊也有一兩位被困憂鬱症的親友,不需要特別小心翼翼地對待他們,但可以更有意識地陪伴、傾聽,必要時求助專業,你的溫柔陪伴將是病友莫大的支柱!

※自殺警語

提醒您,自殺解決不了問題,給自己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