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著Apple模式創業反而不會成功?Apple不能當創業典範的3個原因!

2016-11-07 16:10

? 人氣

Apple於2016年10月28召開新品發表會,推出新款MacBook。就在發表會前幾天,Apple發佈2016年預估營收,較去年營收下降將近8%。Apple雖然是許多創業家心中的成功典範,但並非每個新創事業都能套用Apple的運作模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本文整理Apple離職員工經驗分享,歸納出Apple不是創業典範的三大重點:

1. 絕對保密讓內部溝通窒礙難行

Apple一向以資訊保密聞名,不僅要求員工在到職時簽保密合約,甚至禁止員工在社交媒體(例如:LinkedIn)提起任何與工作相關的事。這樣的作風為Apple增添了神秘感,在每年新產品發表會前引起熱烈討論。從行銷和保全商業機密的角度來看,對外資訊保密性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Apple的保密政策對內部也一樣嚴謹,同事間只能討論有共同合作的專案。若是下屬負責直屬主管沒有參與的專案,下屬也不能跟直屬長官討論。這樣的情況導致大家都只知道自己的片段任務,不知道其他人在做什麼,每當需要額外的跨部門協助時,因為每個人認知不同,導致溝通困難。

Apple前程式專案經理Simon Woodside曾經在網路上分享Apple內部保密性的經驗。身為程式專案經理,當專案需要修改系統時,Simon要在不透露專案內容的情況下,找到對的人來修改系統。首先必須找到修改系統部門的總監解釋需求,這時總監會去向Simon的上級長官確認是不是確實有此事,確認後指派一個工程師給Simon。接著,Simon會耳提面命地要求工程師不能讓任何人知道這件事,工程師再去跟部門總監確認後,才會開始幫忙修改。為了避免資料外流或引起他人注意,通常Simon會要求工程師用遠端虛擬電腦修改或在特定的電腦上修改。

新創公司通常人事精簡,需要員工間頻繁合作,資訊透明及開放的溝通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若同事間因為保密政策而不願互相分享資訊,不僅無法建立信任感,也很難一起合作解決問題。更糟的是,很可能因為每個人都只擁有片段的資訊,看不到事情的全貌,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2. 並非每個人都是 Steve Jobs,不聽客戶說就能創造需求

Steve Jobs曾說:「人們並不知道他們想要的是什麼,直到將產品放到他們的眼前。」一語道出Apple不透過焦點團體訪談(Focus group)和搶鮮版測試(Beta testing)等商業上常用的方式來瞭解客戶。所謂焦點團體訪談是透過召集代表性客群、針對特定產品進行訪談討論,以了解潛在客群對於產品的看法。搶鮮版測試則是將剛開發出來的產品開放給一般使用者試用,透過這樣的方式測試產品,並收集使用者對產品的看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

創新拿鐵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