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愧是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的國家,而且亞洲最大的同志遊行與相關活動,每年也都會在台北舉行,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無論您會不會加入這場盛宴,在這個性別意識愈來愈自由開放的年代,知道「LGBTQIA+」這串英文字母代表的意義,能幫助我們更了解並尊重人的共通性與差異性,其實我們都相同,也都不同!
LGBTQIA+代表的意義
這串英文字母源自於美國的性別平權運動,每個都代表一個性傾向或性別身分,全部加在一起,就是一個「性小眾」的總稱。從最早只有LGB 3個字,到現在愈加愈長,甚至還有「+」(代表持續增加中的意思),我們可以發現用來定義自己的方式不但愈來愈多元,也愈來愈精準。
L=女同志(Lesbian)
也有人說「女同性戀」、「蕾絲邊」、「拉子」、「拉拉」等,代表會被同性的人吸引的女性。例如曾獲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k Obama)頒發自由勳章殊榮的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艾倫狄珍妮(Ellen DeGeneres),就是一位已公開的女同志。
G=男同志(Gay)
Gay這個詞在英文裡狹義的定義,是指男同志,或稱男同性戀。但在性別平權運動剛萌芽的早期,這個詞是廣義地拿來泛犯指所有性小眾。已出櫃的國際男同志名人多不勝數,包括英國歌手艾爾頓強(Elton John)、美國CNN主播安德森庫柏(Anderson Cooper)、時尚大帝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與台灣知名主持人蔡康永。
B=雙性戀(Bisexual)
雙性戀指的是,能同時被異性,也被同性吸引的人,也就是可以跟男性或女性交往者。曾受訪談論且公開的名人,包括女神卡卡(Lady Gaga)、女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與電影《暮光之城》(Twilight)的女星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
T=跨性別(Transgender)
跨性別代表出生性別(生理),與自我性別(心理)認同不符的人,跨性別者可能生理上是男性,但心理上是女性(男跨女);或者剛好相反,生理上是女性,但心理上是男性(女跨男)。有些跨性別者會透過扮裝,如女扮男或男扮女,來但所、表達自己的心理性別;有些則會透過手術,轉換性別,就是所謂的變性手術,在英文中,經過變性手術的跨性別者會稱自己為Post-operative transsexual,或post-op。
跨性別是一種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和前面3者屬於性向(Sexual orientation)的L、G、B不同,也就是說,跨性別者可以同時是異性戀、同性戀,或雙性戀。
Q=酷兒/疑性戀(Queer/Questioning)
酷兒或疑性戀,是用來代表還在摸索,還不確定自己性別或性向為何的人。很多不想被其他定義明確的標籤束縛的性小眾,也會用這個名詞來介紹自己。
I=雙性人(Intersex)
雙性人指的是同時擁有男性和女性性徵的人,有些雙性人可能有完整的女性外觀,但身體內部或荷爾蒙分泌卻有男性的特徵;雙性人的生殖器也可能不男不女,例如看起來很像陰唇的陰囊,或大得有點像陰莖的陰蒂;也有一些雙性人的基因錯綜複雜,使得某些細胞擁有XX染色體,有些卻是XY染色體。
有些雙性人長大後可能會發展出單一的性別認同,而決定在男女生理構造上動手術擇一。有些雙性人一出生就知道自己的身分,有些則會在青春期、發現自己不孕,或死亡被解剖時等情況,才會發現。
A=無性戀(Asexual)
無性戀指的是對任何人的性吸引力都無感,或對性愛不感興趣的人。但就算不想跟別人發生性關係,無性戀者還是會想和他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關係。
✚=未來還有很多可能性
+這個符號,是留給未來可能會出現的身分使用。像最近有些人會在LGBTQIA後面加上字母P和K,P用於代表泛性戀(Pansexual)和多邊戀(Polyamourous);K則代表虐戀(Kink)。
泛性戀:泛性戀的人,會喜歡有任何性別和性傾向的人。
多邊戀(或多重伴侶關係):相較於一夫一妻制,多邊戀的人能同時跟1個以上的伴侶,擁有開放的性愛或戀愛關係,而且和出軌或濫交不同的是,參與這些關係的每個成員,都知道對方的存在,會同意、認可彼此的關係,並互相尊重。
虐戀:虐戀代表喜歡有一點性虐待(BDSM,bondage-discipline、dominance-submission、sadism-masochism)的人,包括蒙眼、綑綁、支配與服從、虐待與受虐等行為,前提是,所有參與者都必須同意進行才可以,而且過程中要一直保持開放、良好的溝通,且事先就要設定一個安全字,任何一方想停止,只要說出那個安全字,另一方就要立刻停止該行為。
還是不知道自己是誰沒關係
看完了這麼多種性傾向和性別身分的介紹,還是覺得沒有一個適合您嗎?沒關係,性別是流動的,也就是說,不需要在這方面馬上決定自己是誰,或喜歡什麼。就算現在挑了一個身分介紹自己,也不代表就要「一試定終身」,如果發現自己變了,當然可以更換,甚至可以自己發明一個身分,或是完全不管這些標籤的規範。
使用這些名詞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大家方便談論這方面的議題,花時間自我探索,不要給自己壓力,可別讓它成為限制您或他人的枷鎖囉!
文/Jenny Hung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Hello醫師。(原標題:亞洲最大同志遊行在台灣!認識LGBTQIA+)
責任編輯/柯翎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