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工作都有存在價值!他說,社會上最危險的就是那群陶醉在「正義」中的人!

2017-02-07 12:15

? 人氣

2014年在台出版《被討厭的勇氣》已熱銷40萬本以上,睽違2年,書中主角年輕人辭去原本圖書館工作成了國中老師,再度來到哲學家書房討論這些年,他在教育現場實踐阿德勒理論備受挫折,如今正為是否該放棄而苦惱不已…續集《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則深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阿德勒心理學,步上人生幸福之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年輕人:那我再問得更深入一點。不得不相信,或是不得不合作的關係,這不是只限於工作場合吧?

哲學家:嗯。最容易了解的例子,就是像運動競賽中的隊友之類的,這可說是最典型的分工關係。為了贏得比賽,必須超越個人好惡,互相合作。沒有因為討厭所以不理對方,或關係不好就不上場這樣的選擇。比賽一旦開始,就完全忘記「喜歡」或「討厭」。隊友之間不是「朋友」的關係,而是一種「功能性」的存在。所以自己也要盡可能表現優異,扮演功能性的角色。

年輕人:...比起關係好不好,優先考量的是能力。

哲學家:這部分是無法避免的吧。事實上,亞當.斯密曾斷言,分工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人類的「利己之心」。

年輕人:利己之心?

哲學家:假設有一位製造弓箭的名家。只要用他製造的弓箭,就能格外提升命中率與殺傷力。不過這個人並不是狩獵高手。跑得慢,視力又差,儘管有了好弓箭,卻抓不到什麼獵物...有一天,他終於意識到:「那麼,自己就專心製造弓箭吧!」

年輕人:喔,為什麼?

哲學家:如果專心製造弓箭的話,一天可以做出好幾十副。只要把這些交給擅長狩獵的夥伴,他們能夠獵到的獵物應該比現在更多才是!之後再分得一些他們帶回來的獵物就行了。因為這樣就是讓彼此獲得最大利益的選擇。

年輕人:原來是這樣。不是一起工作,而是各自分擔擅長的領域啊。

哲學家:對狩獵高手們來說,如果可以得到製作精巧的弓箭,應該沒有什麼比這個更棒的了。自己不必製造弓箭,只要專心打獵就好,然後將獵物一起分給大家...就這樣,由「集體狩獵」進一步構成更高層次的分工合作體系。

年輕人:的確是很合理。

哲學家:重要的是,「沒有任何一個人犧牲了自己」;換句話說,純粹基於利己之心的組合,構成了分工制度。追求利己之心的結果,產生了一定的經濟秩序。這就是亞當·斯密所認定的分工。

年輕人:在分工的社會裡,追求「利己」到極致的結果,會和「利他」有所連結。

哲學家:就是這麼一回事。

年輕人:不過阿德勒鼓吹的是「貢獻他人」吧?三年前,您還斬釘截鐵地說過,要我們以貢獻他人為目標,說那是人生的指針,是「導引之星」。優先考量自己利益的想法,難道不會與「貢獻他人」相互矛盾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