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只存在30年,為何成為老台北人的最美記憶?10張照片回味中華商場

2016-12-09 08:00

? 人氣

中華商場第四棟(愛)與第五棟(信)之間的天橋。(圖/前衛出版提供)

中華商場第四棟(愛)與第五棟(信)之間的天橋。(圖/前衛出版提供)

對於台北人來說,有著太多的城市角落,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消失了。但是,這些城市裡曾有的過往,卻是永遠深刻地印在那一代人的心中。台北城裡的中華商場,便是這樣的一個台北地標——雖然它只屹立在台北土地30年,但卻是台北人無法忘記的20世紀新西城牆。

台北的建城,必須追溯到清末的台北築城。台北這座大清帝國最後所建的古老舊城,因為風輿之說面對七星山,而與正北方位有了十幾度的夾角。這樣的都市脈絡, 在日本時代拆除西城牆改為三線道後,直到如今依然刻劃在台北的土地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說來諷刺,日本人拆了城牆破除城內城外有形隔離,但戰後來台的外省族群卻沿著後來稱做中華路的三線道開始新一波的築城運動。

在雜亂的低矮平房搭滿中華路的鐵道邊之後,政府為了解決都市景觀問題,因而興建一連八棟的中華商場,由北門端起,分別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這在日本拆除台北城牆將近一甲子之後,又重新出現而屹立台北將近30年的台北新西城牆,就是那一代台北人食衣住行與之息息相關的中華商場。

中華商場猶如台北的新西城牆。(圖/前衛出版提供)
中華商場猶如台北的新西城牆。(圖/前衛出版提供)

嶄新的中華商場在1961年落成,一共8棟的三層建築,由北門端起沿著鐵道的東側一路往小南門處延伸。除了第一棟(忠)與第二棟(孝)的前半是以圓弧形延展,其餘的六棟都是直直地挺立在中華路邊。這些現代的台北新城牆,是當時北台灣最摩登的商場建築。

一樓為吸引人潮的商店,二樓因有天橋的連接,也有許多店家營業著,至於三樓因動線關係則多變成居住空間使用。在中華商場二樓與三樓這些小單位的格局中,緊靠鐵道側的後半段是做成樓中樓型態,所以當時居住在中華商場的人們,可說相當刻苦地擠在一個小小的空間中:前面當店鋪,後面當居家空間。

從鐵道側的外觀來看這八棟建築,可以很清楚看到這種二樓與三樓的樓中樓規劃——因為每一層樓,都有上下兩個窗戶,分別為樓中樓的兩層通風窗。至於整座商場樓層間垂直的連接,是在外觀上可見的「洞洞」樓梯。記得在兩層樓梯的中段,還設有廁所,不過這些廁所常常是異味醺人,不捏著鼻子實在不敢走進去。

中華商場的第一棟(忠)與第二棟(孝)前半是以圓弧形延展。(圖/前衛出版提供)
中華商場的第一棟(忠)與第二棟(孝)前半是以圓弧形延展。(圖/前衛出版提供)

中華商場的每一棟之間,都在二樓處以天橋相連,所有的行人訪客,都能夠不受車流影響,在這個城市的頂上一路由第一棟逛到最後一棟。小時候的我,就曾這樣走了中華商場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好幾回,直到拆除前最後一天的最後巡禮。

當然,這些天橋除了縱向的南北棟與棟之間連接,還會向東西方延伸跨過中華路到對街,整個壯觀的天橋系統,是台北城空前絕後的天空之路,即便是今天的信義商圈都無法比擬。這些天橋,上演了許許多多的人生故事,很多的影像也在天橋上留了下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