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誥專欄】無論比贏比輸都「假的!」藏在忌妒心背後的元兇是…

2016-12-20 10:22

? 人氣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們面對比較時,腦袋裡所想的從來就不是「客觀」覺得自己不錯,而是「主觀」覺得自己總是不夠好。而這個總是認定自己不夠好的傾向,就來自於「自卑」(inferiority)。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阿德勒(Alfred Adler,1980-1937)認為,自卑是所有人類普遍的內在狀態,我們在襁褓時期幾乎沒有自我保護與餵養的能力,只能等待著大人來陪伴、餵養我們,然後看著他們離開,即使我們尚未得到滿足,卻也無力阻止,於是,我們很可能從這一刻就開始感受到最原初的自卑。

接著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面臨更多的競爭與挑戰,在失敗當中感受到自己的力有未逮、感知到不是每個夢想最終都能實現,於是我們開始遇見自己的限制、發現自己不管怎麼用力,都會有人跑在前方。我們有缺陷、某些方面的能力不足,於是我們持續感到自卑。

但是,阿德勒並不是要強調自卑讓人陷入無止盡的痛苦深淵,相反地,他認為自卑是讓人能夠繼續努力的動力,人們因為不滿於自卑的狀態,因此努力地克服自卑,而讓自己超越自己、成為自己更喜歡的樣子。

可惜我們已經習慣了生活當中不勝枚舉的比較:小時候比考試成績、比身高、比才藝、比家庭經濟能力,長大以後比車子、比房子、比薪資,老了以後比退休金、比孩子的成就、比安養晚年的方式,尤有甚之,連棺材都要比材質與設計感(天啊,燒成灰燼以後還有誰能辨識得出來),我們一輩子都在比,因著自卑而不斷地與外在做比較。

然而,只要有比較就會有失去,因此你不但無法從比較中真正克服內在的自卑,更可能因為比較而讓自己感到更加地自卑。

很多人隨著年紀的增長,愈來愈喜歡歌功頌德自己的成就,他們不只期待別人給予他熱烈的掌聲、也忌諱那些開始嶄露頭角的晚輩,甚至大肆撻伐與他們在同領域有所貢獻的其他人。這樣的人當然容易惹人討厭,因為大家會覺得他們太過自大,但是很少人(甚至連他本人)會發現:在那膨脹的自我背後,其實是比誰都還要畏縮的自卑在作祟。

一個能夠正視並接納自己內在的自卑、與自卑相處、知道如何克服自卑的人,根本就不需要透過與他人比較才能彰顯自己的價值、不用藉由忌妒他人來平衡自己內在的不舒服。因為他了解自己的自卑,所以也懂得看見自己的價值,也因為他懂得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所以看待他人的眼光也總是能夠帶著欣賞與鼓勵。這樣的人不但能夠協助他人更肯定自己,也能夠幫助自己在生命的旅程中持續探索自己、提升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展誥心理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