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簡報糟透時,你的反應?心理師:面對失敗,要清楚是「做不好」不是「你不好」

2016-02-02 08:00

? 人氣

「前幾天開董事會時,我負責報告其中一個案子,那是去年度公司最重要的案子之一,結果我太過緊張,報告完後,董事問我的好幾個問題,我都回答不出來......後來我被主管叫去罵了一頓,主管對我說,他覺得對我很失望......聽他這麼說,我覺得自己好糟糕、沒有用,這幾天上班就這樣心不在焉的,而且遇到開會我都非常緊張。現在的我很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可以勝任這份工作,甚至在想是否要辭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很重視自己的每場表演,所以我很認真練習,也希望自己可以表現得很好。但上一次表演時,我居然在一個沒有出錯過的小節上出錯了!接下來我非常緊張,深怕自己再度出錯...我那場表演很糟糕。結束之後,我不停想著那場表演,覺得自己真的是太爛了。從此之後,每一次表演前,我都死命練習,表演時,我都非常緊張,深怕自己再出錯,重演那次演出的慘況....而從那次表演完後,我發現,之後的表演,自己好像每次都會在一些平常不會出錯的地方出錯,所有的練習,好像都沒有用一樣......」

每一次,當你表現得不如你或其他人的預想、期待;當你面對失敗、挫折時,你是怎麼想的?

是覺得自己這次沒有做好,雖然失敗了,但可以學習經驗,下次再努力?還是自己很糟、很笨、沒有用,或是把所有失敗原因都歸咎在自己身上?

關於「我做不好」和「我不好」,其實和兩個情緒有密切關係:罪惡感與羞愧感。「我做不好」,和「我好不好」沒有關係,是我犯錯了、沒有把事情做好,因而引發罪惡感,所以會想要彌補、想要做得更好,因此罪惡感可以說是一種「適應行為」,會讓我們想做更多、做更好。

那如果,當我面對挫折和失敗時,感覺到的是「我不好」呢?這種感覺,引發的是「羞愧感」,通常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糟糕、沒有用,甚至會想要挖個地洞把自己藏起來,覺得全世界可能都在嘲笑我們、討厭我們....如果出現的是這種感覺,我們大概什麼都不想做,而只能沈溺在憂鬱的情緒中。

而到底會引發的,是「罪惡感」或「羞愧感」?很多時候,跟事情的大小無關,但跟我們怎麼看待這件事有關。

比如說,一個小孩把玻璃杯打破了,旁邊的人對他說:「哎呀,你有沒有受傷?沒有就好,不過下次拿玻璃杯要小心點。」這種說法,或許就會讓小孩感覺「我做錯了,下次要小心點。」這孩子內心被引發的是罪惡感,他可能甚至會主動去打掃,也提醒自己下次要再小心些。

但如果,當小孩打破玻璃杯時,旁邊的人說:「你怎麼這麼不小心,太不謹慎了,笨手笨腳的.....」小孩或許自己心裡也會想:「我笨死了,我做錯事了,我好糟糕。」這孩子心裡被引發的是羞愧感,可能讓他動彈不得,甚至下次再也不敢拿玻璃杯。

也就是說,羞愧感所帶來的,是讓我們徹底懷疑自己、感覺自信、自我能力、自我價值都會完全消失的一種感受。

但這種情緒所帶來的感覺,是真的嗎?

我很相信,能力是天賦加上時間練習與經驗的累積,這些東西都不可能突然不見,就像我們不可能突然醒來不會說話、不會寫字一樣,因為這些能力都經過我們長時間的練習。雖是如此,即使我們有能力,我們仍然可能會遇到挫折、會失敗、做錯事,但這並非因為我們突然失去能力,而是因為:

只要是人,都是會犯錯的;能夠從中學到經驗、去彌補、讓自己有所學習甚至做得更好,卻也是人的能力之一。

面對挫折與失敗,或許我們需要對自己、自己的能力有多一點的信任,給自己一些信心,去對抗有時不免會襲來的羞愧感。我們需要知道,即使我們失敗了、遇到挫折了,那並無損我們個人的價值與能力;如果我們徹底被羞愧感綁架,不理性地將所有失敗、挫折的過錯都怪在自己身上,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這種動彈不得的無能感,才是真正擊敗我們的原因。

面對失敗,記得提醒自己:是「我做不好」,而不是「我不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周慕姿臉書
(原標題:是「我做不好」而不是「我不好」-面對失敗,你怎麼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