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甜美的女孩在2015年在芬蘭旅遊局活動勝出,成為「極夜探險隊」一員。在三個月裡,她見識各種雪地風光,也感受了極地處處潛藏的危機。在眾人想像中,搭著雪橇在白茫茫雪地狂奔,是一生必做的絕佳享受,但真的有這麼好玩嗎?體驗過後的她寫下這段最真記錄......。
領隊Pasi把我們交託給馴鹿牧場就離開了。這是探險隊第一次獨立,追隨薩米族人的原始牧養習慣,學習馴鹿(Reindeer herding)。
馴鹿牧場位於芬蘭北部貝於利斯耶爾維(Pöyrisjärvi)。我們遇到第三個Jouni,是馴鹿牧場的主人,一個現代的薩米族。他與兩個兒子經營著牧場,擁有很多隻馴鹿(馴鹿對薩米人來說是私人財產,所以問他們的馴鹿數量,其實是非常不禮貌的。何況,薩米人即使願意告訴你,數目也一定不是真實的,所以我一直不清楚他到底有多少隻)。
探險隊在牧場度過了莫名其妙的一個星期。我到現在也還不能體會,所謂馴鹿效應。其實馴鹿牧場,一年只會進行大概兩次大規模的牧養,圈趕馴鹿。我們去的時候沒碰上,而且在接近零下40度致命的低溫,在戶外活動是非常危險的,本來就不應該強行體驗,但拍攝任務迫在眉睫,明顯地這次我們又得硬撐。
即使裹上層層衣服,依然覺得寒冷入骨。Jouni允許我穿上薩米族的傳統民族服毛皮大衣禦寒。看似柔軟的皮毛,是由海豹、馴鹿和狗的毛皮拼接,手工縫製而成。這件民族服呈乾硬狀態,已經有百年歷史,傳承了整整三代。
傳統民族服其實一般是不可能給外族人穿著的,薩米族對民族文化保護,十分重視乃至固執。從遠古時期,薩米族就是遊牧民族,並不只有白人長相,也有部分長得像黃種人,亦被喻為北歐「最後的土著」。其實在民族服下,我已經裹了超過十件的衣服。走起路來,像一隻行走的小熊(現在Instagram上仍然有人以為我是薩米族姑娘)。
Jouni說,馴鹿牧人的工作,其實就是要讓自己每日「白忙」。馴鹿是蠢牲口,數目太多時,很難控制和圈養。經常會發生單隻馴鹿牽引,帶領成群馴鹿走失的情況,導致每年馴鹿的損失數量直達20%。為了減少馴鹿的流失,Jouni需要每日開一小時的雪地摩托車去檢查馴鹿群的情況。同時也風雪不改地為了防止其他人發現馴鹿的蹤跡,甚至會故意用雪地摩托車留下不同的行駛軌道,迷惑其他人。
為了體驗真正的馴鹿效應,探險隊決定去尋找馴鹿群。Jouni僅用一部重型雪地摩托車,就足以拉起五個人的雪橇。每次坐雪橇,男生都只願意擠在中間,我和Sophie不是坐在前面擋風,就是坐在後面墊背。一般人都認為男性會禮讓女性,但作為探險隊員,男女是平等的,就不想去計較了。Mikko是真的擔心我和Sophie,幾番叮囑必須背向前進方向坐,用背部擋風,不能正面迎風。同時往我們身上盡量鋪上毛毯、馴鹿皮和抵禦雪塵的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