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攝影師鏡頭裏中餐館和懷揣「美國夢」的中國勞工

2019-12-25 12:28

? 人氣

在美國,中餐館的數量是麥當勞的三倍,但嗜吃中國菜的美國人,卻對中國人充滿歧視。(圖/BBC News。攝影:Katie Salisbury朱潔琳)

在美國,中餐館的數量是麥當勞的三倍,但嗜吃中國菜的美國人,卻對中國人充滿歧視。(圖/BBC News。攝影:Katie Salisbury朱潔琳)

「沒有比外賣中餐更加美國化的食物。」作家與攝影師朱潔琳(Katie Salisbury)說,全美有超過四萬家中餐館,是麥當勞餐廳數量的三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餐館的霓虹燈在美國隨處可見。(圖/BBC News。攝影:Katie Salisbury朱潔琳)
中餐館的霓虹燈在美國隨處可見。(圖/BBC News。攝影:Katie Salisbury朱潔琳)

朱潔琳的攝影作品集《謝謝,請享用》正在全美巡迴展出,她將鏡頭對凖了媒體鮮有關注的一個群體:美國中餐館裏的中國移民。她說這個攝影項目源自她心中的一個疑問:為什麼外賣中餐在美國如此受歡迎,但大家對在中餐館打工者們幾乎一無所知?

幾乎每一部美國電視劇裏,都會出現主角們在吃中餐外賣的場景。許多中餐館全年365天營業,在聖誕節和農曆春節也不例外,在聖誕節吃中餐已成為猶太美國人的傳統習俗。

「儘管他們料理的食物在美國如此主流,但一般美國人對在中餐館工作的人知之甚少。」朱潔琳接受BBC專訪時說。

宮保雞丁、左宗棠雞、麻婆豆腐……一道道美國人家喻戶曉的菜色背後,有多少中餐館員工甜酸苦辣的故事,不足為外人道?

朱潔琳(Katie Salisbury)。(圖/BBC News)
朱潔琳(Katie Salisbury)。(圖/BBC News)

下定決心解開這個疑問之後,朱潔琳推開了她常路過的紐約唐人街職業介紹所的大門,訪問正在裡面找工作的移民。

紐約唐人街的職業介紹所。(圖/BBC News。攝影:Katie Salisbury朱潔琳)
紐約唐人街的職業介紹所。(圖/BBC News。攝影:Katie Salisbury朱潔琳)

介紹所內貼滿了寫有全美各地餐館工作信息的小紙條,求職者如果有看中的職位,就當場電話聯繫僱主。談成薪水之後,他們就會搭長途巴士到紐約上州、北卡羅來納州、佛羅里達州等地工作。如今,類似這樣的職業介紹所的功能已轉移到社交通訊應用程序微信上。

在空蕩蕩的職業介紹所裏,一名求職者正躺著休息。(圖/BBC News。攝影:Katie Salisbury朱潔琳)
在空蕩蕩的職業介紹所裏,一名求職者正躺著休息。(圖/BBC News。攝影:Katie Salisbury朱潔琳)

朱潔琳說,不少找工作的華人移民是偷渡到美國的,並無在美合法居留工作的身份,有的還需要向蛇頭償還大約六萬美元的偷渡費用。廚房工的時薪約8至11美元,低於紐約市的最低時薪,其中許多人每天工作12小時、一周工作6天。

在紐約布魯克林,朱潔琳常光顧陳師傅的中餐館「好旺」。這裡一年365天營業,風雨無阻。遇上極端天氣、快遞員不送餐時,陳師傅會親自外出送外賣。

「好旺」所在的社區非裔美國人所佔比例高,於是他在菜單上增加了受非裔族群歡迎的炸雞。餐廳提供的米飯也不是傳統中餐的白飯,而是更合非裔美國人胃口、混合了其他調味料的黃米飯。

正在炒菜的陳師傅。(圖/BBC News。攝影:Katie Salisbury朱潔琳)
正在炒菜的陳師傅。(圖/BBC News。攝影:Katie Salisbury朱潔琳)

「美國的中餐變化萬千,針對不同的顧客調整口味,適應性極強,就像料理這些食物的移民一樣。」朱潔琳對BBC說。

中餐館為美國顧客打造美式中餐,但廚師們煮員工餐時就會選擇家鄉味,不過餐飲工作節奏緊張,尤其是在人口緊缺的小餐館,廚師很多時候顧不上吃幾口飯,就要回到爐頭前掌杓。

陳師傅顧不上多吃幾口的午餐。(圖/BBC News。攝影:Katie Salisbury朱潔琳)
陳師傅顧不上多吃幾口的午餐。(圖/BBC News。攝影:Katie Salisbury朱潔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