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內家族凋零衰敗,有多痛?蔣經國最疼愛的孫女,訴說被時代遺棄的第一家庭

2017-02-07 13:00

? 人氣

「祖母是俄國人,外婆是德國人,為了愛情可以徹底融入異鄉。母親在父親生病後,身兼父職,邊工作邊照顧我。她們都很堅毅,在那種時代、家庭,很不容易。我尤其無法想像祖母要怎麼面對,丈夫、兒子一一離她而去……」

初次見面,一雙溫熱的手握過來,不帶姓地稱我名字,「慧真,歡迎你來!」寒冬裡直接傳來的體溫,瞬間融化了隔膜,我問她,「可以叫你友梅嗎?」對方笑答,「當然可以,那太好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刻意遺落的姓氏是「蔣」,我們和蔣友梅約在台北的畫廊,這裡正舉辦她在台灣的第二次個展。在作品中她皆以「友梅」署名,拿掉姓氏,52歲的友梅是旅英藝術家,出生於台灣,1980年赴英,1984年獲肯特大學藝術史和英國文學雙學位。40歲後她在倫敦曾舉辦多次畫展,作品曾在蘇富比拍賣過。

一旦加上姓氏,身後便是半部中國近代史。她是蔣孝文的獨生女,蔣經國最疼愛的長孫女,蔣家第四代第一個出生的孩子。1961年蔣友梅出生時,曾祖父母蔣介石、宋美齡眉開眼笑抱著她的照片,已成為歷史檔案。同輩的堂弟妹都小她10歲以上,唯有蔣友梅趕上蔣家的盛世,說她是集眾多寵愛於一身的蔣家小公主,也不為過。

半個世紀過去了,今非昔比,曾祖父的銅像從校園裡撤出,祖父的肖像從禮堂裡撤出,中正紀念堂改名為「自由廣場」。來到2013年,對蔣家還感興趣的大概只剩陸客,「蔣匪」、「蔣家秘辛」變成搶手的文創商品。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我面前的蔣友梅,待人客氣,穿著樸素,即使接受採訪,也只是簡單的牛仔褲、帆布鞋,僅點綴性地圍著一條絲巾,像一片朦朧的雲,烘托出她輪廓深邃的貴氣感。除了祖母蔣方良的俄國血統,還有母系那邊外婆的德國血統,「小時候就知道自己跟別人很不一樣,除了長得像外國人,還因為家世的關係,很多人害怕跟我接觸,我童年時沒有什麼玩伴。」

看蔣友梅小時候的照片,長得就像一個外國洋娃娃,她的黃髮褐眼,在一片黑髮中顯得格格不入。她讀小學時會故意把一百塊掉在地上,然後假裝撿到錢,問是誰丟了錢?「就是想要在團體裡被接受嘛。」然而在1971年,新台幣的最大面額是100元,一般小學生根本不會有這麼多錢。「那時候還會被取一些綽號,例如『醬油發了霉』,或者把蔣友梅倒過來就是『沒有獎』。」

蔣友梅出生後沒多久,父母就雙雙到美國讀書,將她托予祖父母帶大。「我知道他們很愛我,但大人都很忙。我是獨生女,寂寞也有寂寞的好處,我喜歡觀察周遭一切,因為身分的關係,我能去的地方很少,不太能出門逛街,只能抬頭看看天,看雲聚聚散散,就像人事無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