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在美國大選中的勝利固然給市場帶來很大的衝擊,但其上任後預備實施的政策,或許才是他影響力的真正來源。其中,又以其鮮明的貿易保護主義立場,對全球經貿體系的潛在影響最大。雖然,不論學界或實務界都認定保護主義終將傷害國家的利益,但在人云亦云的抨擊以前,有些問題也值得我們思考:自由貿易的利益何來? 它如何影響貿易國的經濟?最後,為何大力鼓吹自由貿易、作為資本主義宣揚者的美國,會走向保護主義的回頭路?
一、自由貿易的理論基礎:分工合作的效益
1. 優勢對等的兩國貿易:絕對利益
對自由貿易的推崇,最早約可追溯自1800年代由亞當斯密提出的絕對利益理論。基於每個國家生產要素初始配置有別,它們在不同生產活動方面可能自然展現優劣差異,故此時若每個國家各自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再交換生產成果,便能使生產要素被最有效率地利用、又使兩國都能享受到額外產出。
2. 強國與弱國間的貿易:比較利益
時間進入19世紀,革新帶來經濟成長的同時,也使國與國間經濟實力的差距持續擴大、強國與弱國間的分野逐漸清晰。實力較強的一國,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在各方面都較弱勢國佳,那麼,為何還有從事貿易的必要?由李嘉圖等人提出的比較利益理論,便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不論生產要素稟賦和要素的使用效率差異有多大,生產時間對各國來說是仍是平等的,故強國作生產決策時,還必須考量到機會成本。最終,弱勢國將專精於相對弱勢不明顯的生產活動、而強國則專注在絕對優勢最大的活動上,此時兩國貿易仍能給雙方帶來福祉。
二、自由貿易的悖論:假設基礎的崩壞
方才討論的比較利益、絕對利益理論,為近代自由貿易奠定了基礎。從新自由主義盛行的1980年代後期起,一連串的貿易自由化行動接連展開,包括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的形成、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立、乃至近來各式地區性經貿合作協定的簽立,背後都有著對自由貿易的共同信仰。
如果自由貿易果真如理論般可以為各國人民帶來福祉,那麼為何貿易協定常常會在參與國內引發民眾抗爭呢? 究其原由,乃因理論是在基於許多假設的理想世界中建立的,在套用於現實後,失效的假設便造就了理想與實際的落差。
國內生產要素無法自由流動:自由貿易造成失業
在19世紀中葉以前,也就是自由貿易理論發跡的時代,輕工業才剛萌芽、對原本從事農牧業的勞工而言,尚無太大的技術門檻,因此當時的人力資源仍在各種生產活動中有很高的泛用性。這些時空背景,造就了自由貿易模型中生產要素可被自由運用於所有生產活動中的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