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都可以,你卻不行?」這些話只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熱情,改照這六步驟做迎向親子雙贏

2020-01-17 15:23

? 人氣

有句話說「孩子的學習,不能等」,但調整一下,就會變成「等,孩子更願意學習」。(圖/unsplash)

有句話說「孩子的學習,不能等」,但調整一下,就會變成「等,孩子更願意學習」。(圖/unsplash)

從未正式學過游泳的兒子,興高采烈的岸上跳來跳去,不斷轉頭看著同行的我,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神采。然而,我心裡想的是: 「這從小不按牌理出牌、經常半途而癈的小子,今天能順利踏出第一步嗎?」「當他受挫想要放棄,放聲大哭求救時,我該怎麼辦?」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是否對於原本興致勃勃的孩子,突然提出拒絕上課的要求感到萬分無奈:「是你說要上的,怎麼現在又反悔了呢!?」如果你跟醜爸一樣曾經、或正困擾於孩子的退縮行為,試試看以下的「三不說」與「六步驟」吧!

無效且可能破壞親子關係的 「三句話」

1.「你知不知道這課很貴!?」

說實在的,大概很少父母會「動搖家本」為孩子報名上課,有些課程當然很貴,但是不是貴到「孩子不能有任何遲疑的空間」?

我們多少會希望自己的努力被孩子看見、感謝,當花時間、金錢為他們準備的「好物」不被珍惜時,那樣的挫折感是非常合理的。只是,孩子並沒有能力、甚至沒有責任為我們的挫敗感負責;且他們對「好貴」是沒有概念的,只知道「自己的不喜歡跟偏好造成了父母的麻煩」

對著孩子大聲「妳知不知道這很貴?」「你知道多難報到這課嗎?」比較像是在發洩,而非解決問題喔~。

2.「為什麼別人的孩子行,你都不行!?」

鮮少有人不是在被比較中長大的,與手足、同學、鄰居、親戚、父母朋友的小孩,跟自己的上一次表現比較,有時透過比較,能激發我們求好心切、更上一層樓的競爭心;然而,比較同時也容易造成疏離:以為對方沒看到我們已做的一切努力。

在一次次的比較中,孩子「沒做到」的地方經常被放大,做到的似乎只是「應該的」,小小的自尊心,接受著一次次或輕或重的打擊。

「為什麼別人可以,你不可以?」「你是有什麼問題?」「不要那麼草莓好嗎!?」這些話,是告訴孩子「你什麼都做不好」,而非「你願意再試一次嗎」

3.「不要你養成半途而癈的習慣!!」

先來想想「半途而癈」這個成語。

當我們說一個人半途而癈時,通常是假設他知道「全途」是什麼。例如,一個馬拉松選手參加5000m,跑到一半時發現拿名次沒機會,就從岔路離開了。

如果你同意上述,應該也會同意孩子 (尤其是學齡前) 其實不懂得何為半途而癈。他們不知道「全途」是啥樣子,也不清楚「完成全途」需要付出什麼。他們只是單純的「喜歡」,就說「我想去上課」,不喜歡就說「好無聊喔,我不要了。」

很本能、直接,跟你我在嘗試大多數的新鮮事時一樣。孩子愛玩、勇於嘗試;我們當然也要養成孩子責任感、及挫折忍受力。但是不是要一步一步來呢?責任感需要漸進培養,而非在年幼時硬性的規定「不准半途而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