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視障者的腦海中,對作品與展覽空間的想像是一片白紙,從導覽員極其縝密的的解說中,更能聽到站在館方的角度時,希望參觀者注意到的部分是什麼,如同第一段中記錄下的導覽員介紹,除了作品拍下內容之外,展覽空間的安排、作品的排列順序到編制,都具有它的意義。「每日的銀版寫真」系列中,較狹長的空間、分為兩排的作品呈現,還播放著新井卓側錄的街道聲音,塑造出了被日常風景所包圍的氛圍,另外,以記錄下居住在廣島、10幾歲少年少女的人像系列「明日的歷史」,每一幅作品上放都垂吊下一顆燈泡,輪流點亮,每一次被點亮的照片,展間內就會播出攝影師對影中人的訪談,雖然只是短短地陳述自己或是故鄉的事情,但臨場感十足,甚至會有彷彿影中人正在對我們說話的錯覺,阿嬤在這個展間似乎比我們更有驚奇感了──「現在在講話的孩子其實是混血兒唷」,「哎呀,還真聽不出來呢」──有些說明甚至會自省是否太多餘了,阿嬤所「看見」的展覽,似乎擁有更多更多的想像空間。
站在藝術家的角度來看,新井卓以銀版攝影為主,在燈光設計、作品呈現亦有許多發想,這項聲音播放裝置並非是單為了視障者而設計,卻可以讓參觀者有更多感知的體驗,許多藝術家也都陸陸續續在思考運用不同媒介,來建構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思維;以館方的觀點思考,讓更多族群的人接觸藝術、了解藝術,更是作為美學發源中心不可逃避的議題,「藝術野餐」也許不會讓每個人都滿意,甚至會讓想要安靜享受看展時光的人們感到困擾也說不定,的確,看展是很個人的行為,相較於自己看展時,和大家一同「野餐」、成為團體活動時,一幅作品所耗費的觀看時間延長相當多,卻也可以聽見各種不同的觀察點,獲知視障者如何描繪出心目中的「光」,也能發覺自己與旁人如何敘述顏色與氛圍。
思索如何讓更多族群感受看展的樂趣,而作出更多努力的藝術設施,當然不只「橫濱市民Gallery AZAMI野」,森美術館也不定期舉辦「耳と手でみるアート」(用耳與手「看」藝術)的系列活動,也是透過與工作人員對話來鑑賞展覽的活動。視障者作於看展人、美術館不一定要保持靜默,這些新觀念與新作法,讓人對於藝術創作、展示與表現,有了獲得了更多、更廣的發想空間。
作者介紹│陳怡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日本想想】視障者「看」攝影展──一場用說、聽和想像共享藝術的「吵鬧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