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美國矽谷著名華裔天使投資人林富元,在武漢肺炎疫情延燒之下,不忘分享自己實際參與投資的案例與經歷。此系列前篇文章已於2/13刊載於風生活專欄。
現在談談更有趣的一家我應邀擔任董事近10年,經由團隊自己努力以及我從旁協助而迅速成長,即將上市而市價早已超過3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孚能科技Farasis/FuNeng」。
優秀努力的創辦人與團隊
首先給大家直接的結論。「孚能科技」之所以能夠從默默無聞躍升為全球舉足輕重的汽車動能電池供應商,主要原因就是公司兩位合作無間的創辦人王瑀博士與Keith Keppler博士。
因爲公司目前正在申辦股票上市最後階段,所以我所有的介紹與討論都規範於已經在新聞中披露公開的訊息之內,不牽涉董事會裏任何內容。事實上,不久前「孚能科技」將原先在矽谷的美國控股公司轉變爲計劃在上海挂牌的大陸公司時,我就退出董事會,不再有任何參與。這篇論述的目的,則在以「孚能」爲例,總結我協助一家以技術爲主沉潛很久的團隊,如何在變化中找到商業化途徑,最終抓到機會而快速成長。這樣的經歷,其實是所有在業與創業的朋友都希望學習的。
2010年,「孚能」的創辦人透過關係找到我,誠摯地邀請我進入董事會協助他們。當時公司還叫做「Farasis Energy」,是一組專注於先進的電池技術研究開發的團隊,擁有特別豐富的電池原始技術能力。他們的技術能力好到連歐美與日本等地的尖端科技公司與汽車公司都三顧茅廬恭請協助研發。
不過問題是,接案為客戶做研發,研發出來的成果,客戶可以在市場上大賣,但「孚能」則永遠只能爲他人做嫁衣裳,自己無法爆發性成長。所以團隊們決定要改變方向,將公司的研發技術商業化,謀取規模成長。
什麽都可以做 但始終是小打小鬧
台灣有不少所謂的電池公司,大多也號稱擁有電池技術,但絕大多數都只是電池組裝公司。也就是説,他們向日本韓國購買像18650那樣的標準電池元件Cell,然後加以組裝之後變成battery pack電池組,賣給筆記本電腦公司或手機公司。當然他們也注入了附加價值,譬如加入充電放電控管,溫度與安全控制之類的半導體線路,或更擴大成爲電池管理系統(BMS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因爲數量很大,不少這樣的電池組裝公司也都成長到上市的規模。不過他們的共同弱點,就是電池的基礎技術源頭完全都被韓日元件厰掌控,也因此自己的利潤不會特別好。
「孚能」從一開始就不一樣。因爲兩位創辦人博士都是一輩子玩電池技術出身的專家,擁有歐美日本最高深電池技術長遠背景,他們公司雖小,卻可以從物理材料加化學原料一路上做到電池原件更晉升到電池系統,什麽都能做,也什麽都做的特別好,比競爭者早了至少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