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祖宜專文:只會吃不夠看─其實大家都想做菜

2017-03-10 05:40

? 人氣

《其實大家都想做菜》圖為作者的照片.jpg(圖由新經典文化提供)

《其實大家都想做菜》圖為作者的照片.jpg(圖由新經典文化提供)

這本書集結了我於二○○八至二○一一年間,旅居香港和上海時記錄下的文字,現在回頭閱讀,除了有些當時提到的餐廳與人事稍有變動,文中討論的觀點都仍適切也不失新意,一方面反應目前越來越多人關心飲食風尚與倫理的全球趨勢,一方面見證了我個人從專業廚藝世界回歸家庭並急於推廣「做菜」這件事的歷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無巧不巧的是,我最敬佩的幾位飲食作家在過去幾年間都不約而同地將寫作重心轉移為推廣全民做菜。麥克. 波倫(Michael Pollan) 繼《雜食者的兩難》(TheOmnivore’s Dilemma)一鉅著分析飲食工業化的惡果之後,於二○一四年出版《烹》(Cooked),回歸最基本的火候掌控,談燒烤、烹煮、烘焙和發酵之技巧精髓,呼籲大家透過烹飪尋回自身和自然、歷史與大環境的密切連結。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馬克.比特曼(Mark Bittman)繼數本大部頭食譜經典如How to Cook Everything 和How to Bake Everything 之後,於二○一一年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叫做Cooking Solves Everything(烹飪能解決一切的問題),高聲疾呼說所有關於食品安全、個人健康、家庭開銷和環境資源的問題都可以透過自己買菜做菜而得到改善。再看看我一直欣賞的英國電視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近年來他把個人明星魅力幾乎全副運用到提升全民做菜能力與校園飲食品質這件事上頭。

顯然無論海內外,人們對美食的關注已提升到了超越純感官享樂的地步。我們不僅要吃得美味,還要吃得健康並不破壞環境。我們不只渴望嚐鮮,還想知道食材背後的風土人情,特色菜式背後的創意手法及理念。而最終看多了吃多了,我相信很多人心底都曾感受過一股衝動想自己做做看,畢竟所謂「吃貨」如果只會吃不會做是站不住腳的。

我算是個唯物論者,對我而言,飲食書寫縱然牽扯人文歷史和情感抒發,有意義的文字最終必須建立在具體的食材以及將食材轉換為食物的經驗之上,否則講來講去都脫不了「鮮美」、「口感好」、「兒時的味道」、「有幸福的感覺」之類的虛無空話。在這本書裡,我企圖用最直觀的文字傳達對飲食各個面向的一些思考和體會,希望能換得些許共鳴並激發大家心底深處那股想做菜的欲望。

這個版本另外收錄了幾篇同時期思路相近的舊作,包括〈豌豆、蠶豆、毛豆〉、〈一樣茄養百種人〉、〈舌尖的台灣味〉、〈中菜的國際新時代〉、〈烹飪實踐與飲食書寫〉、〈張媽媽的炒牛肉〉、〈在紐西蘭,我與羊為伍〉和〈我曾經在那些美麗的地方有個家〉。新版的文章排序更為流暢,必要處也做了修改和添加,希望大家喜歡。

《其實大家都想做菜》立體書_新.jpg
《其實大家都想做菜》立體書(圖由新經典文化提供)

*作者為美食作家。本文為作者新作《其實大家都想做菜》序文。

莊祖宜 x 詹宏志 新書座談

3/26 下午3點~5點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烏梅劇院。活動詳情請見《新經典》臉書粉絲專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