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難以適應其咖哩味、住處可能突然沒電…為何印度人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

2017-03-20 16:17

? 人氣

一年多來,每次返台休假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路邊攤,好好花一百塊點上一碗瓜仔肉飯、海帶豆干跟燙青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你並不需要煩惱衣著

因為印度市場潛力無法忽視,所有在台灣能見到的國際品牌──Zara、Gap、H&M──和見不到的如Marks and Spencer、Brooks Brothers等等,招牌無不在各大百貨公司裡閃閃發光。人工便宜的印度,也早已準備好替有獨特品味的女士與男士量身訂做各式西式或傳統服裝。在世界最大的皮革產地之一的印度,也很輕易地就能找到品質絕佳、價格合理的皮件與皮大衣。更別提舉世聞名的克什米爾羊毛(Cashmere)的發源地正是印度。透過對的門路,人們能以合理的價格,輕鬆負擔世界頂級的享受。在印度,食衣住行中的衣該是最不需要煩惱的事了。

找尋住宿是門學問

備電系統是在印度找尋居住處時必須要考量的重點。備電系統包含柴油發電機──在印度隨處皆可見到藍綠色外皮的發電機,準備在印度政府又無法提供電力時運轉,由人民來自行解決供電問題,以及小型儲電系統──好確保重要的電器,如桌上型電腦主機、基本照明或者電風扇在電力切換時不至於失效或損毀。

另一個需要考量的重點是居住地點與外界隔絕的程度。印度社會對於開放空間幾無控制能力,尤其在城市中,柏油路、黃土道、動植物、各式廢棄物與犯罪率交揉在每一個角落,稍有經濟能力的人多會選擇自造一方天地,不論是買下一塊地自建起雕梁畫棟的獨立洋房,或是搬進有精緻小橋流水造景與平整大理石地面的社區大廈;無論如何,守衛、圍牆與用於分隔物理空間的植栽,是區隔出屬於自己的一畝地和紊亂外界的不二法寶。

對於富有的印度人或者外派的外國人來說,生活就是乘著有著冷氣的車,從一個維護良好的物理空間(可能是自己的住家)移動到另一個維護良好的物理空間(百貨公司、餐廳、辦公室),好似被包覆在會移動的玻璃罩裡,備受呵護著;在玻璃罩以外的印度,一個更廣袤、更艱辛、但也更色彩斑爛的印度,對他們而言,只不過是在路途中交織在車窗上的眾生相罷了。

來印度之後對台灣製造變得很有信心

甫至印度的人常常會被這裡塑膠製品的價格給嚇到,一個塑膠垃圾桶的售價可以輕易突破2000盧比(約1000元新台幣)。在1980年代中期印度開放市場之後,擁有英語與便宜人力優勢的印度的產業結構迅速地向服務產業傾斜。時至今日,第三級產業的貢獻超過印度GDP的一半。

相較於此,二級產業的工業和製造業在眾多巨人般的軟體外包公司與客服外包公司身旁,就像搖搖擺擺的侏儒。至今我仍未在印度找到輕薄且堅韌的塑膠袋,針織購物袋取代了塑膠購物袋的地位。在新德里(New Delhi)陸特言特區(Lutyen Bungalow Zone, 全德里房價最昂貴的地區)柏油路旁人行道漆著黑白條紋的邊角,猛一瞥似乎是勉強平整,但定睛一看就令人渾身不對勁──那種肉眼好像辨識不出問題在何處,但心裡就是感覺得到這段邊角就是不對稱、未對齊,黑白條紋的間隔就不是全等的怪異感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