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是2017年必看電影?如果聽到角力就沒興趣,那就太可惜啦

2017-04-07 07:00

? 人氣

還記得在里約奧運,台灣女將陳玟陵因傷退場落淚的運動是什麼嗎?沒錯,是角力。《我和我的冠軍女兒》(Dangal)正是描寫關於角力運動的電影。如果你聽到角力二字,就覺得沒興趣,那就太可惜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因為我個人認為,這簡直是印度版的《KANO》(2014)。具體理由有四:一、改編自真人實事。二、角力或棒球兩者在國際運動賽事上,並不熱門。三、說明運動精神是具有普世性,不僅超越性別、種族,也可從而召喚出一種想像的共同體。四、故事推動的敘事者交由旁觀者,《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設計堂哥的虛構角色、《KANO》則設計吳波陪棒球隊練球。

不過,說實在的,我看過的印度電影並不多。記得某次影展的中間空檔,有名男子向我問道:「你等等有空嗎?我有一張票,多的,免費送你。」我算了一下時間,約莫可以看個大半場,我就去看了。

那部電影叫做《沙魯克罕之終極粉絲》(Fan)。雖然因為趕場而沒看完電影,但我對身為寶萊塢三K天王之一的沙魯克罕(Shahrukh Khan)留下深刻印象。他在片中分飾兩角,一是寶萊塢巨星,也就是真實生活的自我面貌,二是來自庶民階級,卻是追星徹底的沙魯克罕大粉絲。

為什麼要從沙魯克罕說起呢?

因為《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是另一位三K天王阿米爾罕(Aamir Khan)製作、演出,改編自真實故事,訴說一名鄉下的印度阿爸瑪哈維亞如何讓想像力奪權,打破傳統以男生練摔跤的慣例。它不僅讓自己的女兒吉塔、芭琵塔練角力,甚至一路培養女兒練到全國冠軍,甚至是代表印度,角逐世界角力冠軍的傳奇故事。

從中文片名可知,它是為印度女性發聲的片子。換言之,這是較為少見的女性英雄運動電影,難能可貴的是,這部看起來不太可能賣座的角力運動電影,居然在全球票房開出驚人的票房佳績。就連在平日午場的台灣戲院,也可聽見觀眾說道:「怎麼平日戲院人也這麼多。」由此可見,該片獨特寶萊塢元素加勵志成長的敘事魅力,也說服了許多台灣觀眾。

平易近人一向是寶萊塢電影的特色,華麗的歌舞音樂以及歌詞搭配劇情的敘事手法,成為迷人的要素。但是,《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與其說是寶萊塢電影,不如說是少了華麗的歌舞,添了點社會意識的印度電影。

它除了為印度女性發聲之外,其感人的魅力更來自於父女間的彼此激勵,乃至於如何從失敗中,學習成長。也就是說,該片具體描寫教練與運動員,同時又是父女之間的情感轉折,如何歷經挫折卻沒被打倒,進而在失敗這門課得到「A」的勵志傳奇。

話說回來,沙魯克罕到底在該片的何處?說來奇妙,當女兒吉塔獲得全國冠軍,進城在集訓中心接受訓練時,她和朋友在集訓中心一起迷戀上沙魯克罕主演的寶萊塢電影。同時間,城市中的物質生活與新式訓練方式,使得吉塔忘卻了舊式父親的諄諄教誨,導致吉塔在國際賽事的接連挫敗——這些劇情設計,暗示了該片對於寶萊塢電影的某種評價。

電影作為一種意識形態

還記得電影開場,父親瑪哈維亞為了看國際角力比賽,而請人在頂樓調整電視天線的角度嗎?人因夢想而偉大,因為培養女兒成為角力選手,從而透過運動賽事的視覺傳播,改變了傳統印度社會對於女性無法從事角力運動的意識形態,更表現出女性在印度,不再只是生育養子而已。其實,女性也可以「為國爭光」。

該片透過角力運動改造印度人民的傳統意識形態而言,回想時代雜誌讚譽阿米爾罕為印度良心,算是名符其實。此外,姑且不論性別議題,單從運動員的心理描寫與訓練時的艱辛與困苦,想必也可給予台灣觀眾諸多啟發,畢竟,無論從事什麼行業,從紀律中獲得成功,才是實踐夢想的不二法則。

作者介紹│邱懋景

1988年生,銅鑼客家人。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畢業。喜歡在戲院看電影、在外野看棒球、在榕樹下聊涼、喜歡一個人大於很多人的時候。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影評】《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在失敗這門課得到「A」)

責任編輯/謝孟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