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打健康的孩子,在我設計的環境下,我可以訓練成任何你想要的樣子。」—By John B. Watson.
日前臉書一支《鰻魚家家酒》的粉絲專頁影片受到關注後,當天就有媒體朋友來問我對此事的看法。在事件發生前,我並不知道臺灣有這樣一個高人氣的粉絲頁(約14萬人粉絲), 看了那支被眾人撻伐的影片,實在不解為何有人能夠笑着看完。
看起來似乎是口氣平穩地說理,卻沒有一點溫度,『上位者』的口吻濃厚,位階關係一目瞭然,要孩子如何從實表述心裡的看法?
就我的經驗看來,在尚未開錄之前,或許那位媽媽已經訓斥(或曉以大義?)了好一陣子,孩子才會哭得上氣不接下氣,而我們所看到的影片,可能是媽媽自認為成功收割的教養果實,因為孩子不只『聽話』,還能清楚說出她哪裡犯了錯,達陣得分!
如果孩子在引導下,說出大人想聽的話,就等於他/她明白,我只能說這位媽媽天真的太可愛了。
她該不會覺得馬戲團的老虎真心愛跳火圈,然後大象喜歡表演吧?只要孩子不聽從時,她的生存環境便受到威脅,不能成為〝家人〞,在我看來這與馬戲團的訓練無異。
(當然我相信絕大父母都不是真的把孩子趕出去,只是對幼齡孩子來說,能不感到恐懼嗎?)
父母有教養權,但任誰都不該濫用這權力,操控孩子的恐懼,將孩子『訓練』成我們要的樣子,嘴巴只能說出我們認同的真理。
我《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書中有提過,德國幼教老師的教養指南第一條,就是不要指導孩子該怎麼看世界,我們的價值觀和思考是各來自個人的人生歷程, 父母過往的經驗對孩子未來的人生不見得一定受用,我們可以反問孩子可以怎麼做,給予一點思考的空間,而不是急著強行灌輸自己認為對的價值觀,父母或老師倘若真的想教孩子什麼,先從自身做起吧,因為孩子會透過日常的觀察去內化其思考和行為模式,我們可以提供「示範」,但孩子不應非得要依循我們的期待路徑走,既說了『無腳本』,又何必要求孩子照自己認同的說詞去演一場認罪戲,還將影像當成範本在網路上供人觀賞?
我記得有一次跟德國鄰居18歲的女兒Joyce聊天,她告訴我說她正在教一些女孩兒體操(gymnastics),其中有幾位十分令她頭痛,愛湊在一塊聊天不認真做動作,唸了她們幾次也一樣故我,她問問我有什麼方法。
我想了一下,笑着對她說「我不認識這些孩子,所以很難說什麼方法對他們一定有用,不過,有個小訣竅妳不妨試一試,記著先別忙著唸她們了,妳抓住她們其中一位動作做得不錯的時候,適當的讚美她,看看其他女孩會有什麼反應。」隔了一個禮拜Joyce跑來告訴我「Kate! 真的好奇妙,雖然不是每次都有用,不過,我讚美了其中一個女孩後,她真的變得比較專心,然後其他的幾個也沒那麼愛聊天了。」
導正孩子的行為時,請記住一味的叨念,斥責,甚或威脅都會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即使當時教訓完,幼齡孩子哭著認錯,也只是生存本能罷了,很多父母和老師往往很容易被這種表面看起來奏效的方式所蒙蔽而不自知。
其實,若能記住在每個對的時機誇獎孩子,錯誤行為就會產生消弱作用,實在無需以近乎「逼供」的方式讓孩子認錯,因為孩子會一天天長大,這方法很快地便會走進死胡同。
「給我一打健康的小孩,在我設計的環境下,他們將會是律師,醫生,小偷和罪犯...。」教育心理學者華生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其實與動物無異,除了少數的與生俱來的反射能力外,其餘的都是個體為了適應環境而形成的行為反應,無需任何的「思考」,孩子在大人設計好的刺激連結下,就可以被訓練成特地的樣子,有超齡的學習力。
但很遺憾的是,華生本人的兩個孩子即使事業表現不俗,精神卻都飽受折磨需要專業治療。
有些事情,也許真如他所說的,只要父母願意,孩子便可以照自己期待的方式養成,但這背後所犧牲的,在某天縱使明白了也只怕難以補救。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臉書
責任編輯/蔡昀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