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校務會議裡,分校的教學組長提出了一個討論事項,就是學校是否應該有對資優生的對應措施。
細問之下,才知道分校來了個高天賦孩子,還未滿三歲的他已經可以閱讀出七歲小孩看的故事書,午休時間學校放的古典樂非但無法幫助他入眠,反而更聚精會神地說出哪首是巴哈的曲目,哪一首又是貝多芬。爸媽也知道孩子天賦異稟,在幼兒園生活外安排他有興趣的學習活動,但基本上不是虎爸也絕非虎媽教育,他們最大的希望是讓孩子有個正常快樂的童年。
德國幼兒園不教讀寫,所以也無法從幼兒園裡的正規課程從旁額外輔導,他卻幾乎無師自通的很快就學會認字,據分校的老師形容,他對音樂的反應尤其強烈,對於各種樂器的種類比德國的各款車型更清楚,因為分校有打擊音樂課,音樂老師對他的音樂天份也驚呼連連,直嚷著他學什麼都神速的快。
幼教師們倒是挺憂心的,因為這位「天才小孩」的目前發展過於單向,與同儕間的互動幾近於零,一般同齡孩子喜歡的玩具他絲毫提不起興致,只喜歡跟老師說話,偶爾也會有天外飛來的驚人之語。舉例來說,用餐前,德國幼兒園會習慣請孩子一同牽起手說些餐桌禮儀的語句,他卻不想配合拒絕牽起其他小朋友的手,他說「我的雙手每到這個時刻就會睡著了,我無法叫醒,很抱歉。」超齡的語言能力讓德國幼教師聽了目瞪口呆一時之間也不知如何反應。
討論過後,我們一致同意在能力範圍內給予孩子更深層的觀察與陪伴,但盡量不在孩子面前誇耀他的超高天賦,只承認他的努力而不讚揚他的天份,因為這無形中會徒增他的心理壓力。
而事實上,很多過早被標籤為神童的孩子對於錯誤的容忍力低於平常值,正是因為他們的理解中錯誤是不應該發生的,對於從試錯過程中的經驗學習他們感到陌生,因此反而不利於學習。所以原則上,校方的態度不變,一樣維持每月的主題學習活動(例如這個月是講情緒emotions),而自由玩樂的時間,幼教師可以依照孩子的需求提供學習上的協助。
在會議討論中,最令我感到佩服的,還是這位「天才小孩」父母的態度。據分校老師的敘述,爸媽認為過早的開發單一學習面向會讓孩子無法得到健全且平衡發展的童年,他們說身為父母無法確定是否能將自身的期待與慾望完全不投射在孩子身上,所以除非孩子主動開口要求,不然給予孩子豐富且多元的學習生活是他們的唯一優先考量。
「智能測驗只能測出一部分的能力。」他們說:「我們希望孩子知道生活中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等待他去挖掘。」
近期返台度假的我看著捷運裡晚上九點多從補習班下課的國高中生,不禁這樣想,或許那揹著沈重書包的身影,心裡最深切的夢想是當個甜點烘培師傅,或是與七顏六色共舞的插畫家。平凡如我,能找到一個天賦與熱情相容的工作已自覺幸運,但對許多孩子來說,課業頂尖的學生未來的出路可能就太早被下斷論,苦追在後的則不明究理的想得到一只高等文憑,我們的教育若只強調急追猛趕,孩子便沒有靜下來跟自己對話的機會。
在全力開發孩子的天賦之前,可以先讓他們找到快樂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
責任編輯/蔡昀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