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最恨的國會打架,為何吸引「老外」、一住30年?他道出眾人忽略的寶島之美

2017-05-02 12:38

? 人氣

來自美國的中研院政治所副研究員鮑彤,長期研究台灣政治與選舉。從一個「局外人」,逐漸融入這塊土地,變成一位中立冷靜的「觀察家」。他最新的研究主題是「國會衝突」,台灣層出不窮的「立法院打架」,恰好成為全世界研究素材最充足的地方。鮑彤期望透過系統性分析,對政治制度、媒體素養、及公民教育,提出具建設性的改革方案。

踏進鮑彤的研究室,從櫃子上不計其數的政治類書籍,到牆壁及天花板上掛滿的各式各樣競選旗幟,顯而易見,他是位研究政治的學者。但看到本人,心中還是會跳出個問號,「咦?是教英文的老師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是的,鮑彤是不折不扣的美國人。一個「老外」,卻飄洋過海、不遠千里地來到福爾摩沙,研究這裡的政治和選舉,時間一晃,就是將近三十年。

現在的他,操著流利的中文,講起台灣政治人物如數家珍,選舉的年份日期也倒背如流。土生土長的在地人,都沒他厲害。

故事,得從 1989 年說起。

繞開坦克遇見愛,阿斗仔研究台灣政治將近 30 年

1989 年,兩岸政治都處在動盪變化的一年。

當時,鮑彤還只是個研究政治學的美國大學生,對於實施共產主義的中國,有著濃厚興趣。買了 6 月份飛往北京的機票,準備到中國進行一趟學術之旅。

沒想到, 4 月中爆發學運,北京的緊張氣氛開始升溫。詭譎的情勢,讓鮑彤在 5 月份忍痛取消了赴中國的行程,「勉為其難」地把目標轉往台灣,改赴自己大學老師的母校,台中東海大學。

隨即,北京就爆發了震撼全球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不過鮑彤並不是慶幸自己跟災禍擦身而過,反而懊惱自己踏上了一個陌生的小島。

「那時候很生氣啊!我根本沒有想要來台灣的!」鮑彤憶起當時,情緒仍很高昂,但表情沒有恚怒,而是帶著莞爾。

陰錯陽差,結下了跟台灣的不解之緣。在學術之路上,見證著九零年代政治環境劇烈變動的台灣。 1990 年,野百合學運,讓鮑彤第一次察覺這島上蘊含的政治能量; 1992 年,第二屆立委選舉,曾任立法院副院長的國民黨籍沈世雄,在一片看好下高票落馬,更讓鮑彤對台灣難以預測的政治生態,產生濃厚的興趣。

「我喜歡研究選舉,但中國大陸根本沒有選舉啊!還是台灣比較有意思。」自此,鮑彤正式宣告「移情別戀」,台灣成了他研究生涯的新歡。

台灣選舉頻仍,成政治學研究最佳取材場域

要研究選舉,台灣的確是個有趣的地方。

在政治生態上,兩岸的分裂現況,讓台灣政黨光譜不以左派右派、而是以統獨進行劃分。再加上歷史及地域因素,長期下來形成了南綠北藍的格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