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更發達更便利的都市即將到來

2017-05-14 08:30

? 人氣

城市化是21世紀一個主要的趨勢。城市人口、範圍、影響力都不斷增加,在一些新興經濟區依然如此。然而,如今城市的發展方式,與傳統定義的城市大不相同:恣意擴展大片區域,包含多個中心;分成許多截然不同的子區域,有富裕社區,也有服務匱乏地區;人口不斷增長,前所未有的膨脹。「老」經濟強國的「千禧一代」正推翻20世紀郊區遷移浪潮。

城市化面臨許多巨大挑戰,包括住房、服務提供、食品生產分配、公共健康、甚至個人適應問題。本章討論的所有智能技術,包括能源、交通、食物生產、數據分析等,還有本書未提及的許多其他技術,都將在創造未來城市中發揮積極作用。

例如,城市的交通問題,不妨以一種「流動」的視角來思考:未來應創出一個系統,讓市民可更安全便捷地穿梭各地,還能配合規劃緊湊的城市,滿足幼兒長者的不同需求。與城區相比,郊區和農村的汽車交通問題看起來更加棘手。在城市某一區中,想要去往某地,要和不同工具不停「戰鬥」, 包括汽車、卡車、的士、巴士、貨車、火車、地鐵、自行車、三輪單車、摩托車、滑板、機動輪椅車、人力車甚至三輪汽車等。在某些城市中,設立了電纜車、公車捷運、電動步道、電梯,當然還有人行道。各類人行道寬度、路線、容量各異,沿街道鋪設,與交通堵塞和汙染鬥爭。我們應該追求新的產品和技術,透過更清潔、更小、更方便、更安全、更經濟的運輸方式,提升流動性;自動化汽車和共乘也是可行方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城市人口所需食品的生產壓力巨大:城市需要大量的食物,還要種類多樣、價格低廉、七天24小時不間斷提供,才能讓城市更加興旺、更有魅力。城市農業和本地農場主市場的興起,讓居民可以在公共空間購買到在地產品,有助提高飲食品質,增強社區歸屬感。在歐洲和美國,此類公共空間包括公園、交通樞紐、整個臨近街區等。振興這些公共空間,並重點減少犯罪,將徹底改變我們對城市系統與組織的想法,而且將顛覆我們對城市的定義。

重新設計公共空間,開拓空間新用途,已成為一合作型項目,需要藝術家、建築家、開發商、市民、商企還有本地政府人員的共同參與。例如,荷蘭的恩荷芬有個STRP的組織,設在飛利浦的一座老工廠Strijp,力求融合藝術、科學和社區。(註23)為了實現這一目標,STRP開設了比耶納勒(Biennale)藝術與科技雙年展,還組織定期會議,讓高端的科技、藝術從業者共聚一堂,尋求解決方案,共創既有生產力,又有生產效益,還十分美觀的產品。

若想改善公共空間,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照明。通用電氣、飛利浦、前身為西門子的歐司朗(Osram)等公司目前正研發新型智能照明配置,適應性更強,能夠營造不同的光照環境;與傳統的固定裝置和燈泡不同,後者在面臨不同情況和環境時,靈活度低,無法兼容。這些公司正與政府和市民緊密協商,徵集解決照明的建議,希望能夠滿足民眾需求,在某一區域設置不同顏色、質感、強度的光,利用感測器整合系統,根據季節、每日時段、街道或廣場的熱鬧程度以及其他輸入參數調控照明裝置;尤重利用LED元素,與鹵素燈泡相比,LED燈運作起來更經濟實用。藉著共享經濟的東風,他們出借照明設施給市民。城市為能源消費賣單,照明提供者則負責維修升級設備。

智能城市有許多新興元素,如交通、能源管理、食品生產、基礎設施設計的新方式。只有城市各組織共享智力,這些新方法才能得以發明實現。我們相信,最終一定能讓大城市居民,尤其是年輕居民回歸「鄉村」心態。我們已將其視為「共享經濟」的一部分。「共享經濟」由一系列分享服務構成,如Airbnb、汽車共享Zipcar等,並且已擴展到工具、房產等多項產品和服務。這也是一種智力共享,更是一種超越科技創新的協作,與城市改造息息相關。

本文經授權轉載寶鼎出版《世界上最聰明的地方:從鏽帶到智帶,看智力共享如何引領全球鏽帶城市聰明轉型》(原標題:智能城市:科技服務社區)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