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中的「太監」其實是一種不太有生活保障的服務業工作。依照官府定例,若是太監們生病了,依照官例是會被逐出宮廷,放歸為民,聽任他自謀生路。但離開了皇家生活的太監們,並不被視為正常的人,謀生相當困難……
清代筆記小說中,清朝初年皇帝們對太監是抱持著相當高度戒心的。昭槤著名的筆記《嘯亭雜錄》卷一〈不用內監〉便提出了清代人對於內廷的具體觀察。例如當時皇帝為了識別太監們是不是有了解官方行政文書流程的能力,乾隆皇帝便想出了將這些「預奏聞事」的太監們,統一更改姓名,冠以「王」姓的方法。這些被加強管理的太監們若是被發現有和外朝官員往來,是會被處以嚴刑的。
雖然對於檔案文獻的正確性,我們不容易核實。但昭槤出身清朝宗室成員,他的記錄或多或少,都反映了一些清朝領袖階層的內心真實想法。
在行政文書管理上確實較為嚴謹,這都是為了避免像明代太監當權所造成的禍事。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以史為鑑,明代太監大璫們把持朝政的往事,依然深深影響著清朝數代皇帝,讓他們對於太監可能干預政治有著強烈的恐懼,也因此形成了清朝以宗室親王擔任內務府大臣,來管理太監大小事務的特殊制度。同時清代也在交泰殿特立鐵牌,用以警示內官太監,不得干預政事。
但儘管宮廷禁樞規矩重重,但是再嚴密的管理,總還是會有一些漏洞,甚至也有太監的逃亡事件屢屢發生。
整體來說,清代宮廷中的「太監」其實是一種不太有生活保障的服務業工作。依照官府定例,若是太監們生病了,依照官例是會被逐出宮廷,放歸為民,聽任他自謀生路。但離開了皇家生活的太監們,並不被視為正常的人,謀生相當困難,因此,這種朝夕難保的日子,造就了太監們特異的行為與生活形態。
太監多是出身貧賤的人,為了找尋生路,進入宮廷常是他們謀生的途徑。例如出生在順天府大興縣貧寒人家的總管太監蘇培盛便是一個例子。他曾經是雍正潛邸(就是雍正皇帝繼位之前居住的王府,稱之為「潛邸」)中的近侍,後來隨著雍正登基,開始漸漸在內廷中行走,差事甚為得力,甚至成了宮內相當有權力的總管太監。但是即便如此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但他只要稍顯驕橫,便受到莊親王等人的參奏糾核,最後引來了雍正帝的訓戒,並被要求要約束言行舉止。
透過清代《內務府奏銷檔》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在莊親王等親貴眼中,太監蘇培盛不過是一個出身低賤的下流之人。他只是因為得到了皇帝的恩賞拔用,才能在宮中當差。所以若他在宮廷日常生活裡,言行舉止稍有驕橫,那就是忘記了自己的身份,絕對需是要被好好究責,參議一番的。所以說,太監近侍無論官職大小,是否深受恩寵,不論如何,太監依舊被人看不起,生活在一種不安的氛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