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檔案文書揭開鏢局之謎
「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屠龍刀為《倚天屠龍記》揭開序幕,隨寶刀一同出場的「龍門鏢局」,也就此捲入江湖腥風血雨,帶出高潮迭起的劇情。然而考據歷史,「鏢局」現身在金庸此劇裡,其實存在著意想不到的歷史疑義。「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熙遠研究員,透過明清檔案文書,帶你一同揭開歷史上鏢局俠客的身世之謎。
「保標」藏在公文裡:應援廟堂戰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陳熙遠戴上手套,謹慎地翻閱明清公文檔案,他首先解讀一紙兵科抄件,封面標名為「崇禎十六年正月六日到〔兵〕部」。
這紙公文來自晚明崇禎年間。當時,面對清朝前身的後金威脅,山東臨清位處咽喉重地,「居守不可無人」。防護山東東兗東路署總兵官劉源清,便上書奏請朝廷,希冀在只剩一千兵的基礎上,能新增兩千人力。
特別的是,這個新增兵力的來源是「募保標之兵」──從「保標」行業招募兵源!
從「兩千」之數可以推測:保標作為民間的武行,當時已擁有相當數量與身分辨識度,足以引起地方官員注意,奏請招募,以資抵禦外侮。保標,出乎意料現身在明代官方公文裡。
不過,劉源清其實並非第一個向朝廷請求招募保標,填補兵力的官員。
龍門鏢局 VS 福威鏢局的歷史真相
透過檔案文書,陳熙遠繼續追溯。他發現最早的保標、標兵現身於明代中期。
明代中葉,國家抵禦外侮的軍事制度已開始崩解,地方官員陸續向上級徵求調兵。在萬曆年間,河南道監察御史盧謙便請求招募山東臨清一帶的江湖好手,為朝廷效命,「蓋臨清以護送標客為生業,其習于武事,無人不然。」
這無人不曉的臨清「護送標客者」,正是我們熟悉的「保標」!
在兵源不足的時代,把腦筋動到江湖俠客身上的,當然不只盧謙一人。陝西監察御史牟志夔也曾在上疏的公文中提到:「有兵之處,以所募之兵應。如河南之毛兵、少林之僧兵、山東臨清之獲(護)送標兵之類,并他州縣驍勇應募者。」
公文中除了「標兵」,牟志夔還建議了其他募兵來源:河南擅長狩獵的「毛葫蘆兵」、上溯自唐代的少林「僧兵」。透過標兵、毛兵、僧兵三者共募,抵抗外敵。
由此可見,國家江山臨危之際,民間顯赫有名、擁有一定數量的江湖好手,紛紛成為地方官員廣招兵馬的來源。
透過這幾則明朝萬曆中、晚期的上疏公文,陳熙遠挖掘出史料中的保標身影,這也是目前最早出現「保標」的文獻檔案。由此能推估:我們與保標的距離,其實沒有文學影視想像的那麼「久遠」。
保標,始於明代中期,盛於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