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端午,各形各式的粽子就出現,有的不在味覺上下功夫,只是求大,故有所謂珍寶粽的出現,比普通的大出三五倍來;還有人想打破世界紀錄,做出六百公斤的粽王,怎會好吃呢?蒸它365天也不透。
端午節將臨,又是吃粽子的時候。
每次寫到「糉」(編按:「粽」的異體字)字,就想起傻。人吃米飯嘛,有個「米」字邊就成「糉」,回到人旁,便是傻瓜一個。40年前瓊華酒樓的廣告,寫著一大「糉」字,下面中型的字體寫著:邊個話我傻。左右的小字寫著:可祭三間之魄,可供五臟之神。這個廣告,也聯想到「傻」字上面,或者因為粽子是糯米做的,囫圇吞之噎死,傻子一個,從了米旁。我用字還是喜歡做粽,以米飯祭屈原老祖宗,很好。
文人論題,總愛由典故說起,所有的飲食文章都會告訴你粽子的起源和典故。讀之重複又重複,如果你喜歡研究,看其他書去,我要講的,是自己的一個吃粽子的旅程。
作為香港人,天天就能吃到粽子,到粥麵店都有裹蒸粽出售,製法大概是從著名的肇慶蒸粽傳來,但已沒那麼講究,包的餡只有豬肉。正宗肇慶蒸粽的餡料有五香粉豬腩肉、鹹蛋黃、蝦米、栗子、蠔豉、香腸和臘鴨。蒸的時間規定用大鍋,蒸10分鐘。
當今的肇慶粽水準如何,沒機會去試,最靠近那種味道的,反而在澳門找得到,清平直街內的「杏香園」做的粽子材料足,四粒象棋般大的干貝和三個蛋黃,絕不欺客。
一近端午,各形各式的粽子就出現,有的不在味覺上下功夫,只是求大,故有所謂珍寶粽的出現,比普通的大出三五倍來;還有人想打破世界紀錄,做出六百公斤的粽王,怎會好吃呢?蒸它365天也不透。
包粽的材料,最初用竹筒,這種做法還流傳到寮國、緬甸一帶,把糯米塞入竹筒中燒烤出來,沒有餡的居多。你如果想嘗試一下,可在九龍城的泰國雜貨店買到。接著是用竹葉、蘆葦葉,也有芭蕉葉和蓮葉包的。奇異品種在臺灣嘉義,有種叫山豬耳的,生長在峭壁上,它比竹葉更厚更韌,又有一股幽香,是包粽子的最好材料。
廣東中山生長的蘆兜,村中兒童鬥的金絲貓蜘蛛,最愛藏於它的葉片中;用蘆兜來包粽子,據說可持久不壞。說到中山,所製鹼水最佳,把稻草、勒樹和一種叫蘇木的心燒成灰,水浸後就成鹼水,用它製作的鹼水粽不用冰箱,放它一個月來吃也不要緊。
當今的鹼水粽,就是放棄竹筒,以竹葉來包的原始形態和味道,用的泰米又叫大黃米,古時候叫黏黍,包出來的東西稱之為角黍。湖北市西部城鎮秭歸為屈原的老家,至今還用最傳統的方法包粽,但黍米已被糯米代替,製法為:蘆葦葉用沸水燙軟,裹時每次用三張葉,置左手掌中,撐開,下面兩片重疊,上面一片在兩張葉交縫處壓實,左右相折捲成三角圓錐形,放糯米與紅棗一個,壓實捲包成菱形粽子,用蘆葦紮緊,大火燜煮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