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不夠有同理心?大醫院總是人滿為患?從業外科醫師一針見血道出真正原因

2017-06-01 17:01

? 人氣

但有一點很重要,必須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目標,同時,我們也必須練習尊重每種不同的選擇,不管是自利或利他。建立雙向不歧視的溝通橋梁,才能讓因應需求而投入的努力與資源,最終在最匱乏的領域中發揮效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採訪過程中,小劉醫師也提及並肯定馬斯洛自我實現的重要性,但社會中普遍存在各式各樣的道德枷鎖,造成許多人不太願意表露自己的真實意願。

當大部份人在心中賦予財富較高權重,卻無法在外顯的行為中大方實踐時,就會造成個體表達的需求與實際的需求中間出現落差,而彌補這個落差的結果往往是造成資源配置失衡的因素。

「最重要的是創造的能力」

大學期間,小劉醫師曾有過偏鄉服務的經驗,事後再回顧,卻發現了許多超乎原意的效果。

「他們是我生命中的過客,我卻是他們生活中耀眼的星芒。」經過了幾次的服務,小劉醫師有了這樣的反思。

偏鄉服務對都市學生而言可能是履歷上的一句話;或部落格裡的一篇日誌。然而許多被服務者必須完全敞開心胸,接納遠處而來的服務者,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互相信賴的基礎,這樣的過程除了要有足夠多的勇氣,還需承擔未來失落的情緒。

另一方面,在地居民對偏鄉服務團有時也存在著抱怨,甚至會看見小孩嘴裡念著「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什麼時候才會再來呢?」而感到五味雜陳。這些經驗讓小劉醫師意識到,「除了教他們釣魚之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擁有製作釣竿的能力」。

服務者抱持著善意遠行,帶著自身認為「被服務者」所欠缺的需求,以及給予他們潛在需求的建議或解決方法。這些準備做到了給魚,並且教他們釣魚,但更根本的關鍵因素卻無法獲得有效地改善。這同時也表示著物質上的完善,無法進一步維持心理的感受。

由於主要目的已鎖定為短期服務,因此缺少了長遠的規劃。若已觀察到被服務者,長期以來確有需求存在,除了主動投其所需,更理想的狀態應是讓他們能擁有創造力,至少部分地自我滿足這些需求的缺口,如此才能產生正向的循環,讓每一分善意與援助都走得更遠、流得更長。

文/謝泊泓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TEDxTaoyuan,原標題:行醫這條路—專訪外科醫師劉宗瑀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opinion@stormmediagroup.com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