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多次告誡他的子弟幕僚,「應多看曾文正書版及書禮」,「曾文正家書及書禮,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他審訂《曾胡治兵語錄注釋》時說:「曾氏已足為吾人之師資矣。」梁啟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說:「豈唯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唯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毛澤東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這個曾文正就是曾國藩。「文正」是一個諡號。在封建社會,一般的社會名流死後依其生前事蹟會被給予一個稱號。能得到這個諡號的人,也大多令人敬仰。如宋代的范仲淹、司馬光、蘇軾,明代的方孝孺等,民間聲望極高的清代首位漢人軍機大臣劉統勳的諡號也是文正。在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得此諡號的只有八人,而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
曾國藩無疑是中國史上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後又授翰林院檢討,開始了漫長的仕宦生涯。
公元一八四七年即超擢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一八四九年又升授禮部右侍郎,此後九年中,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掌管機樞軍政大事,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躍而為二品大官,創造了清廷官場的奇蹟。後憑藉民團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起義軍,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清代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曾國藩以儒家「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訓示嚴格砥礪自己,他篤於修身,精研理學,格物致知,雅好詩文,自成一格。被人推許為孔子、朱子以後,再度復興儒學的聖哲;由於其卓越功績,被後世稱為清朝「中興名臣」之一。
曾國藩的功績和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密不可分。公元一八五三年,在家服喪的曾國藩,接到朝廷的任命,任職幫辦團練大臣,在湖南督辦團練。當時太平天國已經席捲了半個中國,清政府在各條戰線上都無法與之抗衡,因此,朝廷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詔令,鼓勵各地組織民兵,意圖利用各地武裝遏制太平天國勢力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曾國藩建議建立一支在綠營以外的正規軍——湘軍。這一建議得到了批准,於是曾國藩開始了他平定太平天國的事業。到一八五四年初,曾國藩組建的湘軍組成了陸軍十三營、水師十營,共計一萬七千多人,同年正式出師與太平軍作戰。曾國藩從此有了自己的政治資本。
拋開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軍隊正義與否不談,其軍事思想內涵有很多過人之處。曾國藩認為「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因此,湘軍組建之初就確定了「精兵」原則。湘軍的主要成員皆仰賴封建宗法關係作為團結軍隊內部的紐帶。湘軍的官兵大多透過同鄉、同族、親友、師生等關係挑選募集。各營只服從營官一人,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同時湘軍的將領,大多選自科舉道路上失意,一心想借軍功獵取功名富貴的中小地主階級的知識份子。曾國藩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