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社會福利保障體制,締造者正是明太祖朱元璋。
殺伐果決無情的朱元璋,在民生問題上,始終是柔情溫馨的一面:只要得知百姓的貧窮境況,哪怕當著群臣,也常忍不住唏嘘垂淚。草民的艱辛,一生感同身受。
動完感情,朱元璋就行動。其中一大成果,便是全民福利。以學者敖英的總結,有三大成就:收容孤老和殘障人士的養濟院,提供醫療服的惠民藥局,免費公墓漏澤園。套今天的俗話,是讓中國人老得起,病得起,死得起。放在古代社會,更是了不起的創舉。
為了監督執行,朱元璋還祭出傳統法寶:全國撒網似的暗訪,但凡有困難戶沒得到救助,地方官什麼都別說,先六十大板招呼。砸錢更生猛。現存於各地的明代養濟院遺址,都有秀麗的綠化與清澈的井水,堪稱高檔舒適「樓盤」。經濟補貼也大方:成年人每月三斗米、三十斤柴,還有冬夏布匹三丈,管保夠吃夠穿。這個標準寫入了《大明律》,歷代皇帝都認真執行。
而堪與這三大福利比肩的另一個貢獻,便是養老。洪武二十年,大明頒布終身養老令:八十歲以上老人每月給五斗米、三斤酒和五斤肉,九十歲以上的老人更加給一匹帛和十斤絮。全民養老,大明開創。
就連朱元璋一向最嚴格的領域——法律,對老人也特別寬容。名臣韓宜可記錄,安徽官學有老漢「碰瓷」詐騙,本該杖責流放。但念其年過七十,還是放回交家屬看管。江南的年輕人毆傷他人,本該充軍服刑,可老母年過七十無人照料,於是也法外開恩,改在家鄉勞改。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放在明代,是實實在在的真理。
朱元璋這幾樣大刀闊斧的福利,放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都堪稱力度空前。可跟他另一樣福利舉措比,卻又清一色的「小兒科」:救災。這事在明初,是官員絕不能犯錯的「高壓線」。湖北水災時,戶部主事趙乾拖沓半年才跑到災區。朱元璋二話不說,將這貨立刻判斬。這位玩忽職守的庸官,成了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因救災不力被殺頭的倒霉鬼。
殺官這種血腥事,對一生強硬鐵血的朱元璋來說,只是小意思。他一直努力解決的,卻是一個大挑戰:古代訊息交通科技嚴重落後,想要救災提速,就該大膽創新,建立高效預警體制。
所以朱元璋的另一個舉措,竟是放權。在官員戰戰兢兢恨不得什麼事都早請示的朱元璋時代,有一件事卻可以自作主張:救災。倘若災情緊急,地方官可以不經請示,先期開倉賑濟。戲臺上的「先斬後奏」,多是歷史票友瞎掰。但「先賑後奏」,卻是朱元璋拍板的特殊規矩。
而朱元璋敢這麼做,關鍵還是底氣足,大明每年稅糧收入高達三千二百萬石,堪稱自唐朝兩稅法實行以來,中國歷史的新高。無論搞福利還是發賑濟,大明都辦得起!
尤其撐起他底氣的,便是新生的救災預警倉庫:預備倉。
預備倉,是明朝專用於救災放糧的專用倉庫。具體運作是,由國家先期投入二百萬紙鈔購糧,在全國各縣興建。而後這些倉庫由官府監督,士紳具體負責維護。有了這好創舉,快速救災就變得方便容易。
更加方便容易的是,養濟院等福利機構,也就有了最可靠的依託。手裡有了糧的大明王朝,運轉起這個優厚完備的福利體制,從此心裡不慌。
而親手造就這個福利體制的朱元璋,即使到臨終時刻,依然對民生唸唸不忘。遺囑裡反覆叮咛的,就是自己的喪事要從簡,更不要影響民間的婚喪嫁娶。但牽掛民生的朱元璋,萬萬沒想到的是,他苦心營造的福利體制,有些還是灌水的。就以養濟院來說,他過世沒一年,許多地方就奏報,好些都塌了。
這倒不是官員故意的,而是他心情急迫,在考核嚴格下,逼得地方官們為求自保,玩命趕速度,只求先糊弄了事。當時在位的新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也很無奈,只能下詔不追究。
一心勵精圖治的朱元璋,固然拼盡全力。但好些真實業績,對比他偉大的理想,卻只還是起步價。全民福利?後續的皇帝依然在路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崧燁文化《圈子‧段子之大明帝國日常生活直播》(原標題:朱元璋是個起步價)
責任編輯/柯翎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