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90%的人都要遷就較晚來台的10%人說「國語」?她這樣說明復興母語的重要性

2017-06-23 14:58

? 人氣

國民政府所施行的「國語政策」一直存在於我們熟悉的台灣語言政策歷史中,而國語運動也一直是政府推行的主力,除了限制在官方場所、教育場所需使用國語,更進一步的限制被他們稱為方言的客語、台語、原住民語……等等其他語言,使得語言的多樣化與多元性在台灣的社會中快速的凋零,直至今日雖開始有各類型的母語教學政策相應而生,卻早已無法挽回台灣語言趨向單一化的困境。

多年來政府一直利用高壓的權利使語言政策成為有利於統治者的工具,卻不曾重視語言各個族群中所保留的文化意涵、價值的重要性以及源自於語言的族群認同,更沒有找出語言政策在上述兩種目的之間的權衡,藉由貶低使用非官方語言者來達成「國語政策」,也連帶影響特定族群的文化傳承與文化認同,才會使各種母語在短暫的數十年間消失殆盡,甚至讓使用母語變成是一件被汙名的行為,延續至今已大大降低了民眾使用與學習母語的意願。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葉玉賢的《馬來西亞語文教育政策》中提到了馬來西亞的語言政策以及各族群如何挺身爭取,保留母語教育。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馬來人之外,華人與印度人也佔有一定比例,且在各民族之下還存有許多分支,在語言上又更是多樣豐富。

正好我的室友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學生,也藉機問了她在馬來西亞時的語言使用狀況,在她就讀的華校中,除了上述文章提及官方語言政策所推行的馬來文──英文外,也有華語課程,在學校中雖然有馬來人老師會使用馬來語上課,但更大多數是華人老師使用華語授課,上英文課時則是用英文授課,而同樣的情形也會出現在印度學校中,除了馬來文、英文外,也會有淡米爾文或其他印度使用的語言。

對她來說,華語和馬來語都能熟練使用,面對只會說馬來語的馬來人或是在使用馬來語的官方場所,能夠以馬來語應對;然而在家中根本不會使用馬來文,而是以中文和華語的方言──福州話為主,在她的生活中充滿了許多不同的語言,無論是來自學校教育、家庭生活,這些語言的使用都是蓬勃的存在著,因為當政府推行「一個馬來西亞」走向的語言政策時,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強烈爭取捍衛華語教育與多樣化語言教育,使得在獨立中學的華校能夠使用華語當作教學媒材。

以上述馬來西亞的例子反推回台灣,要保留台語、客語、原住民語,也能使用從小的沉浸式教育、更改教學語言媒介,讓使用母語成為一種自然且直覺的選項,雖然這些方法對師資所具備的語言能力就要有一定的要求,且母語師資的培育在現在的語言環境中又是更加困難,但是還是有許多人在嘗試使用母語進行沉浸式的教育,如:沉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計畫,是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推動,多所幼兒園藉由學齡期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階段進行沉浸式的族語教育,也推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統教育。除了原住民語,客語和台語也有類似的計畫推行,雖然成效十分有限,但也不失為是保留母語的一個好方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