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染疫的人總愛亂跑,不肯乖乖隔離?從明朝瘟疫亂象,看恐懼如何影響人心

2020-08-03 16:58

? 人氣

不少民眾和官員,因為不肯逃離疫區或者深居簡出,出外照常活動,導致染疫而死。如弘治十四年(1501)冬,福建延平府南平縣發生瘟疫,當時連官員之家都有全家死絕的情況,當時縣令陸如崧不聽僚屬勸阻,堅持辦公,因此死亡#413。因此,「深居簡出」雖然能降低感染瘟疫的風險,但身處疫區,若不轉移出來,也難免染疫之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遺棄或避開染疫者、不掩埋疫死者屍體,都是為了避免被傳染。明代社會中,社會成員會悉心照顧病者,但在當時科學和醫療條件下,還無法有效治療許多瘟疫,甚至會使與疫者接觸的人員相繼死亡。遺棄染疫者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似乎也是可以減少家庭成員死亡的一種理性選擇。遺棄染疫者會遭到社會的道德譴責,接觸染疫者卻可能威脅相關人員的生命。瘟疫對明代社會危害的殘酷性也更加突顯。

在疫區的民眾,無論本人是否染疫,都會在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甚至疫情平息很久後,對瘟疫的危害仍然記憶猶新。如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溫純曾記載,其家某年,「家屬、戚屬,以死別者八」,而後不久發生大疫,約有半數家庭成員都曾染疫,「遞病遞起,久之始已」,自覺「有生以來所未嘗者」,感嘆「清福難享」的諺語實在有理#414;弘治九年(1496)的進士劉麟,江西安仁人,後流寓長興。某年得知岳母、夫人和親友王南原的夫人都染疫而死,認為「人謂鄉邦疫氣流行,無賢不肖皆罹此禍,以執事純心懿行,天應別作區處,乃漫無損益福善之言,自今不足信也。已而聞之行道之人又云執事及令器亦在病鄉,令人驚懼膽落。繼有過者又曰已平如常,僕心氣稍定。是時流行之毒,一鄉千百家或無一免,而一家千百指或無一存,可謂烈矣。賢父子幸能無恙,可謂魯之靈光福善之言要亦未可盡非#415」。天降瘟疫,好人和壞人皆死,不得不讓劉麟懷疑天的公正,但他又始終對天懷抱恐懼,心情矛盾。

本文部分內容取材自崧燁文化《大明也確診:皇朝的封城日記
責任編輯/柯翎肇

參考資料

404 《明英宗實錄》卷二七一,景泰七年十月癸卯條,第5740頁。
405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卷五〈金龍四大王靈應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1冊,集部,第863頁。
406 (明)程敏政:《明文衡》卷九十四〈先妣吳孺人墓版文〉,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4冊,集部,第732頁。
407 (明)焦竑:《國朝獻徵錄》卷八十七〈贛州府同知張瓛墓誌銘〉,吳湘湘主編《中國史學叢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84年12月再版,第3754頁。
408 《明世宗實錄》卷一六六,嘉靖十三年八月乙未條,第3643頁。
409 (明)焦竑:《國朝獻徵錄》卷二十一〈楊升庵太史慎年譜〉,吳湘湘主編《中國史學叢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84年12月再版,第865頁。
410 (明)范景文 :《文忠集》卷十二〈與甥王申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5冊,集部,第632頁。
411 (明)丘浚:《重編瓊台藁》卷二十〈學拙先生傳〉,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8冊,集部,第410頁。
412 (明)謝肇淛:《五雜俎》卷二〈天部二〉,《續修四庫全書》,第1130冊,子部,第364頁。
413 (明)顧清:《東江家藏集》卷三十〈南平令陸君墓誌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1冊,集部,第701頁。
414 (明)溫純:《溫恭毅集》卷二十七〈報栗瑞軒〉,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8冊,集部,第738頁。
415 (明)劉麟:《清惠集》卷九〈與王南原〉,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4冊,集部,第421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