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說我沒用,後來我就真的沒有用了…」心理師揭許多孩子「不成材」背後最可憐真相

2020-09-15 15:58

? 人氣

這樣的話,父母在孩子面前就可以一直是有價值的,父母的依戀需要、自戀需要、價值感需要就可以從孩子身上獲得部分的滿足,從而可以緩解他們在社會競爭中的壓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意識層面,孩子會努力學習,完成父母對他的期待,但是在潛意識層面,孩子有可能會阻止自己進步,從而滿足父母的需要。因為對一個孩子來講,父母是他最愛的人,他會願意滿足父母的期待,哪怕那個滿足是以犧牲自己的真實需要為代價;或是他只有滿足父母對他的需要和期待時他才是安全的,才不會面臨被拋棄的危險。

這就是在很多家庭中司空見慣的一個現象:對孩子管得越多、孩子越不成材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嚴格管理,本身就來源於對孩子自主發展能力的不信任。無法放手讓孩子自主,不相信孩子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發展好自己,孩子在這個不相信的壓力下,也真的抑制了自己的發展,從而證明了父母對孩子的擔心是有道理的。

這就完成了一個典型的投射性認同的過程。

案例3 :諮詢室中的投射性認同 

在心理諮詢室裡,心理諮詢師經常要做的,就是處理投射性認同。

在關係早期,投射性認同可能不能那麼快地被識別出來。諮詢師需要做的,是對來訪者傳達出來的一些「不尋常訊息」進行識別和理解,然後把這個理解放進諮訪雙方的關係中進行印證

當這個關係浮現得足夠清晰時,就可以解釋給求助者,讓他能理解到自己的關係模式,之後心理諮詢師可以進入干預性的處理環節,拒絕進入求助者投射性認同的循環中去,從而幫助求助者尋找到更有建設性的行為模式。

在這個改變的過程中,需要心理諮詢師有足夠的容納能力,來接受和代謝求助者的投射,然後將解毒後的情感再返還給求助者,當求助者可以從心理諮詢師身上持續的認同回已被解毒的內容,他就可能有勇氣做出改變。

比如我的一個來談者,他一直保持很穩定的與我定時會面,但常常會遲到幾分鐘。

在與他的工作中,我有一個很奇怪的感覺:每當到他的工作時段,往往在開始前十分鐘左右,我都會感覺他這次會取消訪談,雖然取消的情況從來沒有發生過。

我們曾討論過他的遲到, 在他的感受中,自己只是習慣於遲到罷了,他無法將遲到和「與我的關係」建立起聯繫。直到有一天,他真的跟我談到,他想結束我們的諮詢關係。

對於他的這些想法,我們進行了很深入的討論,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曾經歷過很多的分離創傷,對他重要的人,最終都不知什麼樣的原因就離他而去,從來沒有人給過他一個確定的答案,他只是感受到,如果依戀一個人,是很危險的,與其等著被拋棄,不如早早撤退更安全

所以,當我們的關係逐步深入的時候,在他內心喚起了深深的恐懼,他害怕有一天我也會忽然拋棄他,讓他獨自承受痛苦,他的遲到本身也是在試探我對他的容納度,如果我因為他的遲到而生氣的話,他就會將那個生氣感受為警報,用快速離開我的方式,保證他自己不在我們的關係中受傷。

當他意識到「遲到」和「想中斷諮詢」,都與自己的早年經歷有關後,他開始體驗到我與他想像的不一樣。在我們約定的時間,他總是能見到我,而不像他早年的重要客體一樣會無緣無故的消失。

這幫助他在我們的關係中開始建立一些安全的信心,從而幫助他留在諮詢中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現在,冷靜想像一下,你是否也有這種「投射性認同」的經歷?

文/王雪岩
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你總說我沒用,後來我真的沒有用了”)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